《中国诗歌通史》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的成果,历经8年精心编撰,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中国诗歌通史》以
汉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
2.《中国诗歌通史》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容汉语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了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
《中国诗歌通史》包容
汉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
学术空白,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贯通古今、涵盖各少数民族、兼及港澳台诗歌的多卷本中国诗歌通史,也是迄今为止(截至2012年)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通史”。
“中国诗歌通史”成果原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04AZW001)。它的撰写,集中了
中原地区当下在中国诗歌史各时代研究中一批优秀的学者或突出代表。自2004年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召开了9次编写会,其中在2006年4月22日召开的第四次编写会,特别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家学者,就《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给予指导。每次讨论会上,课题组成员都畅所欲言,就诗歌通史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2011年4月29日,该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鉴定,评定等级为优秀。其后,经人民文学出版社申报,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2年1月16日,《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甘露无声润学林——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综述》,将《中国诗歌通史》作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结项的代表性成果予以介绍,认为它“折射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亮丽风景。”并引用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国星研究员的这样一段评语:“该成果突破了既往做法,将以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作用碎片化的‘机械分析’,变成融化在古代、现代诗歌发展演化的动态过程中,以形式、形态、
艺术品格、审美趣向等特征具体展示出来,使成果在学理模式上形成全面突破,为中国文学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理
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