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斐,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
都昌县。写诗,作文。1999年第一次发表诗歌,2000年在《下半身》发表作品,为“下半身”诗群最年轻的成员。
人物简介
阿斐(1980-),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写诗,作文。1997年开始诗歌创作,1999年第一次发表诗歌,2000年在《下半身》发表作品,为“下半身”诗群最年轻的成员,80后代表诗人。
有“80后第一位诗人”之称的阿斐,曾以诗句“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引起广泛共鸣,被认为说出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
诗作散见于《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诗刊》、《
诗选刊》、《
诗歌月刊》、《作品》、《
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
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为《赶路诗刊》编委、御鼎诗歌奖评委,个人创作历程及访谈被收入《杂发生色·80后人群的经典影像》,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受邀参加“
珠江(国际)诗歌
中国艺术节”等活动,有“80后诗歌第一人”之称。
诗歌代表作有《经过幼儿园》(1999年)、《以垃圾的名义》(2001年)、《众口铄金》(2003年)、《老家的亲戚》(2004年)、《青年虚无者之死》(2005年)、《红花草》(2006年)、《东方已白》(2007年)等。现居
广州市,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31日,获得
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奖。
人物评价
80后第一位诗人
阿斐被称为“80后第一位诗人”,只能说是冥冥中的一种宿命!在汉语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把某一颗较为耀眼的大星归结为咄咄逼人的才华遮住了其他
星座的光芒,未免有点自欺欺人。尽管阿斐从小就一直爱幻想,喜欢无端的思考,喜欢观察人,喜欢做梦,并乐此不疲。但他就像他所习惯的老家的山山水水,平和而与世无争。他的这种好心态延续至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低调的阿斐会接受我关于诗的说法:一个诗人脱颖而出,当然首先是其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但也与他的机遇有关。必然中存在着偶然。
阿斐似乎更应该成为同龄人里的一个“
奇幻”小说家的。他的聪颖使他很顺利地完成中学学业。这期间他读了许多课外书,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山海经》、《
故事会》、《
青少年文学》之类的读物。他喜欢里面历史人物的八卦故事,喜欢传说,曾经对《
三侠五义》等书爱不释手。可他考进了京城的大学,在那儿读书如果不做诗人梦就好像不正常,在大一的那个阶段,他自然喜欢那种轻飘的、美妙的、空灵的又略带生活情趣的作品,受
顾城的影响特别大,至少有一整年。后来接触的有
英国的
约翰·济慈和
西班牙的
费德里戈·洛尔卡,这也是顾城喜欢的诗人。所以,“唯美”、“空灵”、“虚无飘渺”一直占据阿斐写作的中心。
当一个穷学生最终咬牙买下偶然在
席殊书屋看到的《1998中国新诗年鉴》,一种审美趣味嘎然中止,我至今不清楚这是阿斐的幸运还是不幸。但无疑为他在上个世纪末“70后诗歌”概念还没有形成便提前出场提供了可能。因为通信和见面,阿斐接受了“年鉴”那种客观看待事物的观念,继而接触《诗参考》,再到遭遇《下半身》群体,他对生活的认识、对诗歌的认识发生了很多变化,诗歌观念有了飞跃,不一定是作品质量有很大提高,但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诗歌没有阴暗面,诗歌无所顾忌。曾经被他认为无法、不应该入诗的东西,现在全都可能是最佳题材。它们打开了阿斐的思维仓库。但即使是那段时间,他也并没有完全以“性”为创作题材,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四十度的高温》、《微风拂过湖面》、《操场》、《有一首诗诗怎么念来着》、《以垃圾的名义》、《窗外的风景》等,他的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创作,也从这时候开始。这种艺术倾向一直影响他至今。
《众口铄金》
朋友告诉我
我变了
是变了
面目全非
群众的眼神已经异样
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
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
孩子的母亲躺在床上
像一只毫无灵感的蚌
机械地睡着
像所有初为人母者那样
没有目的
没有记忆
梦中她的丈夫披红挂彩
乡间最耀眼的新郎
如果我是一头猪
命运会赏赐给我一个猪圈吗
如果我是一个人
孩子她妈,是否会赏给我一个安稳的未来
所以我变了
变成了朋友预想的模样
一个坐着八抬大轿的草民
战战兢兢地伸出孱弱的手
迎合命运的安排
像甘霖之下无辜的万物
这是阿斐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一个人的诗歌,写的是他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但它也是这一代人的诗歌,呈现了跟“70后”之前已完全不同的“新新人类”的命运和人生。这就是它之所以被许多同病相怜的人传诵,“众口铄金”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个自封的文学小“天才”横行网络的今天,阿斐在诗歌中表现了这一代人的生存的激情!他最早弃了那种在纸面上强说愁的写作,把一个出身贫寒的学子在都市漂泊的无根感受,以快意张扬的自嘲口吻尽情宣泄了出来,非常具体地传达了存在缝隙里小人物的生命疼痛。那种痛快淋漓的泪水才是欲望丰沛时代的真实泪水。可见写作就像种地,只有诚实的人最终能获得回报!
阿斐在诗里嵌入自我或自己所见所闻的
生存状态,“生存”未必就是指物质的生存世界,也同时指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不仅是“下半身”是应该的,“上半身”同样必需的。在他看来,世界是因为“我”而存在的。激情不可缺失,脱离激情就失去了表达的渴念。而灵魂是一个人之所以有精神的“光源”,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我和阿斐都承认,一个人之所以看到一首好诗会欣喜若狂,就是因为灵魂被打动。
冷抒情和“口语”都不是阿斐和“80后”的发明,“E世代”真正要面对的,最主要是网络快速写作的口水化和狭隘性,口语和网络语无疑是当下时代语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但也是一股股挟裹文字垃圾四处泛滥的滔滔洪水。吸纳和抵抗,就像一场搏斗,敌人就是自己。阿斐想通过“拼接”解决诗的
张力,他近期努力在诗中把历史的和现实的牵扯到一起,把远的和近的牵扯到一起,把活的和死的牵扯到一起,以产生一种“异样”的效果。来表达其所想:其实生存并不是单方向的,它可以延伸到过去、现在、未来,它们在“这一刻”都“生存”着。就好比一个人,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其生存的重要组成。这也可以延伸到自然与社会。自然亘古至今,社会(历史、当下、未来)同样亘古至今,一直是“生存”着的。他的诗充满活力,充满跳跃性,而不只是静态的。《珠江边上看桥》、《老家的亲戚》、《买火车》等,都有这种努力的痕迹。
这就是阿斐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绝不是在于什么“80后第一个诗人”,而在于他同时就是一个从朦胧诗到未来写作的诗人,一个传统的先锋的诗人,中国的和“世界”的诗人,他的诗继续生长着,充满未知的潜力和可能性,包括充满了犯错误的可能性。这才是一个真正诗人的状态!
阿斐诗歌冷抒情
读阿斐的诗,有一种感动。感动的诗我当然读过不少,比如早年读的《女神》:“《女神》哟!/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
燃烧点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这诗把我的文学梦点燃了,于是让我从此误入歧途。
我们曾经有太多的狂热,有太多这样的抒情。从郭沫若的写诗“
大跃进”到“凑着
太阳抽斗烟”,哪个不是诗人在丢人现眼?于是我也读到了这一类诗:“诗人们已经吃饱了/一望无边的麦田/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麦子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首先饿死我/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伊沙《
饿死诗人》)。诗人当然不该被饿死,包括作者自己,也并没有饿死,这个诗人自己直到目前还在写着诗。那其实只是一种战斗姿态,表示我不抒情,我很理性,我不放纵感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是毕竟还是诗。虽然大师
托马斯·艾略特曾经惊世骇俗地声称“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但是在他的诗里,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情感,情感是无法逃避的。实际上,艾略特逃避的只是
浪漫主义的感情,但同时,他又放纵了另一种感情,他仍然在抒情,只不过那是一种冷抒情。
我也从阿斐的诗中感受到了这种冷抒情。我读到了他一首叫做《红旗》的诗。生长在这个国度,我们每个人对红旗都不会陌生。我们无数的前辈诗人曾为它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句。但实际上,它只是一块红布,我记得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首次夺取世界冠军那个晚上,我和同学们自发游行,集体无意识让我们觉得必须有一面红旗领队,于是有人就脱下红汗衫,用一根棍子揭起,我们对那红旗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第二天冷静下来了,发现那不过是一件衬衫,它正洗了挂在宿舍窗户外凉快。阿斐眼中的红旗也是挂在一根棍子上的,“红旗/在一根细长的铁杆顶端/迎风飘扬/心里一热/眼睛一花:/血/沿着铁杆缓缓流下”。虽然它仍然那么招摇,由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由于我们的诗人情怀,它还能让我们“眼睛一花”,它还那么具有象征性:革命先烈鲜血染成,但是这血已经变得很具体,具体得有着物的冷漠。
什么是冷抒情?冷抒情是一种冷静和思辨。当作者离开所面对的事物,去说大于事物、甚至是跟事物不相干的话时,抒情就开始了。与热抒情的对感情放任自流、浪漫作秀不同,冷抒情是从感情出走,是一种我行我素。好像一个年轻人,面对老师长辈的苦口婆心,他把脸朝到天上去,不理睬,甚至不争辩。阿斐的《沉默者》就是这种形骸的写照:“习惯做一个沉默的人/习惯做一只慵懒的猫/以虎的外形,巫师的面孔/打量路人的音容,日月的交替/一颗心需要在寂静中茁壮成长/沉默者以沉默的姿态扶摇直上”。这是一种向上的颓废,也是一种凶悍。在《以垃圾的名义》里,阿斐这么写:“世间最肮脏的一分子,我以垃圾的名义宣誓:/从此脱离优雅、崇高、理想、奋斗/脱离所有羁绊,以垃圾的形状、垃圾的呼吸、垃圾的头脑/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你们的眼皮底下/以蛆虫为伴,以肮脏为荣,以死亡为终极目标/以垃圾的名义,取消你们,包括你们的父母和孩子/任由你们皱眉、捂鼻、吐痰,像害怕死亡一样远离我们/你们的父母升天我在垃圾场奏乐/你们的孩子夭折我在垃圾场宴会/你们痛苦的时候我大笑/你们自杀的时候我观看/就这样,我取消你们,视你们为无物/取消你们的蔑视,取消你们的愤怒/取消你们的躯体和感情”。
阿斐的诗歌创作无疑是成长于“下半身”诗歌环境,但是他并没有许多“下半身”诗歌中的单纯的形而下。我曾说过,耍流氓容易,真流氓难。一个小孩对着大人把裤子脱了,叫“我流氓了!”这算什么流氓嘛!那是幼稚。对一个流氓团伙而言,那些千方百计想入道、声称自己是流氓的(如《功夫》里的
周星驰),是假流氓,喽啰们是小流氓,但头领才是真流氓,为什么?因为头领有比流氓更深的考虑,因此他不同于众,他杰出。在阿斐一些诗作里,我感受到了比展示身体更深的东西,比如《平原》:“从这里望出去/一切平坦得/像平胸女人的胸/偶尔一个凸起/那是乳头/人们走在上面/与远方粘在一起/被我看作/天空的一部分/风吹过去的时候/云往天边涌/盖住了人的身体/像一位懒惰的妇女/死了丈夫/为他盖上一块/脏兮兮的尸布”。用女人的身体比喻事物,是哪个人都会的,只要他体内有荷尔蒙。而且这种联想往往也会很贴切(这让我常惊异,也许女人真是万物之母)。但是,贴切不等于深切。深切才会触动人。在读到这首诗时,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一位懒惰的妇女为死了的丈夫盖上一块脏兮兮的尸布。
我跟阿斐只匆匆见过一面,几乎没有交谈,对他并不了解。我喜欢他诗里的冷。我认为,文学的底色就应该是冷的。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这冷和感动是什么关系?在我们武夷山区有一种普遍流行的病:打摆子,医学上称“
疟疾”。发作时,先是浑身发冷,仿佛一下子跌入
冰川,七月天盖两床厚厚棉被也无济于事。然后接着是高烧,出现许许多多的
幻觉。这就好比感动。武夷山脉西连
江西省,不知道阿斐家乡是否也有“打摆子”?对了“打摆子”其实就是冷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