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1959年—),原名宁民庆,
北京人,中国当代作家。他在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诗歌作品,1984-1986年在
西藏自治区生活工作,有关西藏的系列散文使其成为“新散文”创作代表作家。现为《十月》杂志副主编。
宁肯是个心态平和而又出手不凡的作家。当不少人为创作急功近利的时候,他却能气沉丹田,默默地搭建自己独特的文字世界。这样的作家需要自己的"制高点",宁肯的制高点就是他对人与世界的更深远也更矛盾的思考和阐释。当别人在文学
洼地的泥泞中。
中学时期,宁肯的作文就显出与众不同,于是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上大学后,他正式开始了写作,并在当时名列“文学期刊四小名旦”之首的《
萌芽》上发表了一些作品。1983年,宁肯被分配到中学担任语文老师。从学校毕业又回到学校,这种“原地打转”的生活使宁肯觉得自己缺乏经历,然而创作作品,首先就要创造自己的生活,他渴望能走出去。他站在地图旁,最先看到的是新疆,他几乎没敢往
西藏自治区想,因为一部名为《
农奴》的电影,留给他极为恐怖的西藏印象。当时新疆有个学校招聘,宁肯几乎快与校方谈成了。这时来了一个消息,
北京市要组建援藏教师队,到
拉萨市去支援中学,时间两年。宁肯选择了后者。去拉萨是集体组织,比只身前往新疆更踏实。他没想到,去西藏也不那么容易。20世纪80年代初,中学特别需要像宁肯这样大学毕业的老师,学校不同意宁肯去西藏。宁肯就找到教育局,自己到区里报名,总算成行。宁肯一行28人来到
西藏自治区。“西藏和我的印象反差特别大。飞机沿着
雅鲁藏布江滑行了很长时间,我看到的山像环形山,特别美,有点像到月球。下了飞机,我在地上蹦了蹦,没什么呀?但是
失重感特别强,像太空人。再加上沿途藏民的热情、亲切,到处向我们挥手,风景那么优美壮观,
天蓝、水蓝,和《农奴》的调子完全相反,心里一下子踏实了。”事隔多年,宁肯说,很多内地城市有各自特点,但仍属于汉文化圈。到了
拉萨市,完全不同。他想,这里确实是适合搞创作的地方。28位教师被分配到城市中学和郊区中学,大家都不愿意去郊区。宁肯想,郊外更接近
西藏自治区的本质,于是他第一个主动报名去了郊区中学。从报名援藏到去郊区中学,宁肯不自觉中成了“标兵”。他的决定非常正确。学校正在
拉萨河边上,还可以爬山,冬天的山谷里仍然是绿草丰盈。
宁肯一直用“特别棒”来形容西藏给他的感觉。大自然的壮观震撼了他,以至于无力把握住手中的笔。他以为到了西藏能写出重要的东西,可他发现,很多东西到了笔下却干瘪得要命,苍白而无力。
5年前,宁肯在上海参加一个颁奖会,安妮宝贝是最年轻的评委,而他则是年龄最大的获奖者。在酒店的咖啡厅,他与
安妮·勃朗特谈到她的小说《暖暖》。宁肯说,安妮是语言和感觉的天才,但那时他认为,她的想象不够离奇大胆,凭她对事物的尖锐感觉,完全可以想象出更为极致复杂的故事。他对安妮说:“可以想象‘暖暖’后来有了一大笔钱,在一处山庄与世隔绝,她把旧日的情人一一招来,就像科幻或陈列室那样,把他们排列,她可以像讲解员那样。”他建议安妮能按自己的设想,写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回京后宁肯写了一篇短文《上海之行》谈到这件事,贴到了“榕树下”
陈村主持的论坛上。没想到招致安妮的“粉丝”指责。安妮当然也没有按他的“指点”写作。但是,那个想象却成就了今天的《
环形女人》。
从《
蒙面之城》到《环形女人》,看得出来宁肯对于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迷恋:《蒙面之城》讲述17岁的高中学生迷恋
皮特·霍姆斯、希区柯克,用可笑的侦探眼光怀疑周围的一切,秘密跟踪别人,甚至怀疑身为
历史学教授的父亲是否自己的生父,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他由此堕入了历史和现实的迷雾,最终放弃高考,走出“蒙面之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蒙面之旅”。
2020年12月,2020年(第五届)收获文学榜发布,宁肯《
探照灯》位居短篇小说榜第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