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
1963年由李俊执导电影
《农奴》是1963年李俊执导,旺堆等主演的剧情。影片讲述的是藏族农奴强巴的故事。
本片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展示了野蛮残酷的农奴制与农奴要求彻底解放的尖锐矛盾。藏族演员旺堆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出色地塑造出一个农奴形象。影片融纪录与故事、诗与戏剧于一体,风格凝重而简练、深沉而含蓄。长镜头和光影的象征性造型以及特技的运用,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该片于1981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剧情简介
版本一
影片讲述的是藏族农奴强巴(旺堆饰)的故事,当然是来源于“解放军救民于水火”这一主题的演绎,是典型的新中国文艺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影片的新颖之处,首先在于它第一次在电影幕布上讲述西藏自治区故事,并塑造了强巴这一典型形象,通过强巴“三摔朗杰”的情节,描述了强巴的个性及其觉醒的过程;尤其是设计了强巴装哑、最后才开口说话这一象征性线索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员,他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大多对农奴的生活有过深切的体验,因而表演起来十分的真实本色,使影片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画面的雕塑感。说影片的导演及摄影师是在“雕塑《农奴》”,并不为过: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总之,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版本二
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父母过世后小强巴成了旺杰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再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去会见进藏的解放军。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军的及时赶到而使他生平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绑在马后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军,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军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军所救。强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交给解放军,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了口。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16日
版本三
解放前的西藏自治区强巴的祖祖辈辈都是农奴。他刚出生,父亲就被贵族老爷折磨死了,惟一的亲人——奶奶在苦难中把他带大。在他十几岁时奶奶也死了!贵族老爷把他抓去当了郎生(家奴)。强巴在老爷家,被少爷当“人马”骑着玩,用鞭子抽,管家揪住他的头发往树上猛撞……这个倔强的小强巴没有用乞求来换取老爷的怜悯,而是用沉默表示反抗。他决心不再说话,像哑巴一样地把仇恨埋在心底。强巴在苦难中长大了!一天,强巴的好友、铁匠格桑的妹妹兰朵告诉他,人民解放军进了西藏自治区,人民解放军是砸碎农奴脚镣的兵,强巴心上掠过了一丝希望的影子。第二天,郎杰老爷去会见人民解放军。途中,郎杰老爷又要强巴背着他走过河滩。童年的屈辱勾起了他的怒火,加上体力不支,在登上楞坎时,把老爷摔了下来,自己也受了伤。幸而解放军来到,强巴才避免了老爷的惩罚。解放军治好了强巴的创伤,还派马送他回去。部队首长送他上马时,他还以为首长自己要上马,而习惯地俯身跪在马下。首长惊异地把他扶起来,并请他上马时,他才如梦初醒,热泪盈眶而不忍离去。郎杰仇恨人民解放军,害怕农奴的觉醒,叫管家把强巴绑在马后活活拖死。这时,兰朵的哥哥铁匠格桑赶来,杀死了管家,救了强巴。他们砸碎脚镣,准备去找解放军。强巴和兰朵逃往解放军驻地的途中,不幸遇到郎杰。在郎杰的追击下,他们逃到悬崖上,纵马跳下了雅鲁藏布江。他们并没有死,兰朵被人民解放军救起,摆脱了奴隶的命运,成为一个新人。强巴却被郎杰抓了回来。郎杰把他处死时,伪善的土登活佛收留他当了喇嘛。强巴又被投进了另一个火坑。不久,郎杰老爷和土登活佛发动叛乱,企图赶走人民解放军。叛乱阴谋被粉碎了。郎杰逃往国外时,押走了强巴。途中,郎杰又一次骑到强巴身上,强巴怒火燃烧,把郎杰摔倒在地下,和他展开殊死搏斗。正在危急时刻,一位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援救了强巴。强巴觉醒了。他懂得了谁是亲人,谁是仇人。他奔回寺庙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取出来准备交给解放军,不幸被土登刺伤。土登为了消灭罪证,放火烧毁寺庙,企图嫁祸给解放军。强巴从火海中冲出来揭露了土登的罪行。农奴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这时,强巴和兰朵相会了,“哑巴”开始说话了。
角色介绍
播出信息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August 1st 电影 Studio [中国]
幕后制作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员,他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大多对农奴的生活有过深切的体验,因而表演起来十分的真实本色,使影片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画面的雕塑感。说影片的导演及摄影师是在"雕塑《农奴》",并不为过: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总之,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剧本创作
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黄宗江就有了写西藏题材剧本的念头。之后四年,他四次去西藏体验生活,时间最长的达半年。虽然积累了大量素材,但他却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正当为此苦恼时,他看到一则解放军用飞机送被农奴主砍伤的农奴到北京治疗的报道。他马上去医院进行采访。受伤农奴向他讲述护士的细心照料让自己第一次感到被当成人来对待,“现在的手是人的手,现在的脚是人的脚”。受此触发,黄宗江确定了自己的作品应当反映解放前后农奴生活的变化,揭露农奴制的罪恶。此后,他在拉萨市观看了活报剧《强巴的遭遇》,剧中主人公从小被压迫,像个哑巴一样没说过话,平叛后解放了,强巴才开口说话。此剧令黄宗江产生了创作灵感。他决定通过农奴强巴变哑巴来揭露农奴制的残酷,再通过强巴重新说话展示西藏自治区人民获得新生。黄宗江的剧本先后写了五稿,剧名也再三斟酌,从《装做哑巴》、《强巴的遭遇》到《铁匠与哑巴》,最后才定名为《农奴》    。
剧本完成后,黄宗江把它交给八一厂的厂长陈播。陈播认为剧本题材好,文学性和银幕感也强,决定将其作为国庆15周年献礼片列入拍摄计划,交给曾编导纪录片《康藏公路》的李俊执导。
外景选择
因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供应困难,有人提出到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去拍外景。但美工寇洪烈到避暑山庄考察后,向李俊汇报说避暑山庄的环境与西藏自治区差别较大。为了保证电影真实可信,李俊决定还是去西藏实地拍摄。
演员选择
在演员选择之时,有的人提议为了使影片生活气息浓厚,可选用藏族演员;另一种意见认为藏族演员受专业训练较少,应该选汉族演员。导演李俊考虑,如果能有藏族演员参与拍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因为西藏本来没有自己的电影演员,在经过民主改革后,农奴们翻身做了主人,才有可能成为电影演员。由农奴来演《农奴》,会使影片更有说服力。而在拉萨市看过西藏话剧团排演的戏剧后,他对藏族演员的专业水平产生了极大信心。经过试戏,剧组决定该片全部选用藏族演员出演。
在拍摄前,李俊组织摄制组全体演职员访问农奴家庭,参观一些贵族家庭、寺院和叛匪赤江活佛的展览会,增加大家对西藏自治区社会的感性认识。为了使藏族演员尽快进入状态,李俊还为演员们办了电影基础知识培训班,并经常放电影给他们看,边观摩边讲解。由于《农奴》中的主要演员都来自藏族,为了使他们表演得更为真实,在拍摄电影时所有台词都是用藏语说的,然后再进行配音。
黑白摄影
由于《农奴》是一部国庆献礼片,所以,八一厂同意剧组用东德艾柯发彩色胶卷拍摄。但是,摄影韦林玉向李俊提出,影片最好采用黑白胶卷。他的理由是:黑白胶卷更能够展示凝重的基调,而且黑白片也有一种历史沉重感。李俊也认为,平叛之前的西藏自治区是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农奴的生活给人一种黑色的感觉,农奴的心情也是压抑沉重的,所以黑白更符合主人公的情绪;如果用彩色胶卷很难体现出那种社会的黑暗和农奴的苦难,而且黑白胶卷可以实现一种反差感,农奴主和农奴就是一种天上地下的差距。
道具服装
该片中很多服装、道具使用的都是生活中的原物。不仅如此,摄制组还常把服装、道具摆出来,请当地人参观指点,力求复原历史的真实。有时为了一件服装,李俊发动摄制组成员满大街寻找,一旦发现符合要求的,就用新服装换人家的旧服装。有时换下来的服装实在太脏了,并且还有很多虱毛目,大家就在院子里架一口大锅,烧开了水煮旧衣服,消毒后再让演员穿。
化妆造型
在拍摄该片时,藏族演员都比较年轻,演强巴奶奶的拾雀卓玛23岁,演阿妈的女演员强巴19岁,曲佩活佛戏中60多岁,而演员只有26岁,这给化妆师造成了不小的挑战。拾雀卓玛肌肉丰满,很难改造成肌肉松弛、密布皱纹的老奶奶。剧组远在拉萨市,无法使用橡胶塑型,也不能及时看到样片。于是,化妆师就用浓天然橡胶在演员的脸及颈部掐出皱纹,用海绵拍上软膏,再用棉花塑型,强调下垂的眼袋,做了两个花白程度不同的头套,表现10余年的跨度。
作品评价
本片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展示了野蛮残酷的农奴制与农奴要求彻底解放的尖锐矛盾。藏族演员旺堆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出色地塑造出一个农奴形象。影片融纪录与故事、诗与戏剧于一体,风格凝重而简练、深沉而含蓄。长镜头和光影的象征性造型以及特技的运用,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该片于1981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本片是典型的新中国文艺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影片的新颖之处,首先在于它第一次在电影幕布上讲述西藏自治区故 事,并塑造了强巴这一典型形象,通过强巴"三摔朗杰"的情节,描述了强巴的个性及其觉醒的过程;尤其是设计 了强巴装哑、最后才开口说话这一象征性线索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 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员,他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大多对农奴的生活有过深切的体验,因而表演起来十分的真实本 色,使影片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画面的雕塑感。说影 片的导演及摄影师是在"雕塑《农奴》",并不为过: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 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总之,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 一个极佳例证。
获得荣誉
2021年7月15日,入选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片单。
名词解释
农奴是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农业生产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农奴(serf)一词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Mtime时光网 —— 影片.时光网.2021-03-08
农奴 (1963).豆瓣电影.2024-01-16
农奴剧情介绍.ent.sina.com.cn.2016-03-30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版本一
版本二
大众评分
版本三
角色介绍
播出信息
制作发行
幕后制作
剧本创作
外景选择
演员选择
黑白摄影
道具服装
化妆造型
作品评价
获得荣誉
名词解释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