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王小红,女,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史暨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化学专业)。
1995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认知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
科研课题
(1)2006.8-2007.8,获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对科学发现的认知建构的哲学考察”资助,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做研究;
(2)2002.6-2009.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前沿的哲学理论研究”(02BZX025)第二参加者;
(3)主持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认知哲学与科学创新方法研究”(立项号:09C004);
(4)2009.1-2010.1主持完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9】8号)项目“对科学发现的认知建构的哲学考察”;
(5)2009.9-2011.9,主持完成西安交通大学校内科研基金“认知科学哲学与科学创新方法研究”(人文社科类:08140005);
(6)2011.12-2013.11,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当代西方信息哲学的研究进路:在现象和元理论之间”(人文社科类学科综合交叉项目:08143058);
(7)2004.10-2006.10,主持完成西安交通大学在职博士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机器发现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研究”;
(8)2011.5-2012.5,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新课程建设(01330121)。
论文
1. “人工智能机器发现系统是对强纲领的经验拒斥吗?”,王小红,收录于《科技与社会:社会建构论、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文集,pp.193-231(主编:黄之栋、黄瑞祺、李正风),台湾群学出版,2012/02/22。
2. “A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Discovery”,Wang Xiaohong,Shushan Cai (et al.)(eds.) Logic, Methodology and 哲学 of Science:Proceeding of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伦敦: 伦敦国王学院’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8. pp: 297-302(ISSTP).
3. “人工智能机器发现系统是对强纲领的经验拒斥吗?——评析围绕计算机模拟科学发现所引发的争论”,《哲学分析》2010(第4期),第1卷,pp.132-145(封面文章)。
4. “追忆美国第一个HPS系的创立”,《社会科学报》2010.9.9第8版。
5.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与自然辩证法的科学人文研究传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通讯》,2011年第8期,总第108期:pp.21-22。
6. 翻译《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第26章“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计算建模”,pp.702-725,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意】卢西亚诺·弗洛里迪主编,刘钢主译,刘健主审。
7. “公众视野中S\u0026TS研究的转型范式——对比克的隐喻及研究案例的剖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pp.9-13,2010(第4期),第30卷(CSSCI)。
8. “科学的人性化和人性的理性化”,收录在《学而讲坛:百年名校文化雅集(第1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pp.169-191。
9. “西蒙的科学发现模拟工作是重新“发现”吗?”,《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28-33(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见B2《科学技术哲学》2008年第4期,pp.49-54。
10. “研究科学发现的计算途径:对BACON程序的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99-103转98,第26卷(CSSCI),北京大学哲学类权威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见B2《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3期。
11. “BACON系统引发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 翻译,康尼查罗《化学哲学教程提要》(1858),爱丁堡:蒸馏器俱乐部出版,1910年。
13. “科学发现的计算机模拟——BACON发现程序概述”,第一作者(共三位:王月龙、史忠植),《自然杂志》2003(5),271-277,自然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14.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体系需要全面更新”,第一作者(共三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CSSCI)。被收入《研究生教育研究》第三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15. 试论C60分子发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第二作者(共两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94(6),pp.9-12, (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见B2《自然辩证法》,1995第1期。
16. 译文“救救珊瑚礁”,《世界科学》1994(3)。
17. 编译科普文章数篇,《科学画报》1994(3)、(8)、(10)。
获得荣誉
2011年,著作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1年,论文获陕西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论文获陕西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0年,教学研究论文获中国研究生德育工作优秀论文评选特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颁发)。
个人作品
独撰,《科学发现认知结构的哲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文库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副主编(邬焜主编),《自然辩证法新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副主编(黄麟雏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问答》,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获得荣誉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