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镜(英文:Myopia glasses)是一种为了矫正视力,让人们可以清晰看到远距离的物体的眼镜,目的是为了使眼球的
睫状肌保持一定的调节能力。
近视眼镜对于高度近视引起的合并症,如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混浊、
白内障、
青光眼、
眼球震颤等,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
虚像,凹透镜主要用于矫正近视眼。
起源发展
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
佛罗伦萨,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
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
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万历
田艺蘅在《
留青日札》卷二《叆》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
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中原地区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明永乐年间南京城区民众生活场景)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而
清代赵翼称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朝
宣德年间。清嘉庆年间眼镜已经得到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清
李光庭所著《乡言解颐》记载,我国古代眼镜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深浅标度。
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
水晶玻璃磨制镜片,
中原地区采用除采用水晶外,并且使用
人造水晶。后来使用
玻璃镜片。1937年
法国发明了一种叫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
依视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
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镜片种类
镜片的种类大致分为:抗反光防护镜片、彩色镜片、涂色镜片、偏光镜片和变色镜片等五种。
按焦点性质分
按功能性质分
视力矫正作用:屈光不良、调节异常、弱视镜。
保护作用:防止有害光、控制
可见光(太阳镜)、防止有害物(防护镜)。
按材料分
天然材料、玻璃材料、塑料材料
抗反光镜片
这种镜片是在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
氟化镁,以防止强光反射,让你看东西更加清晰且不受强光干扰。要检测你的眼镜是否真的采用抗反光防护镜片,可将眼镜对准光源,若你看到紫色或绿色的反光,那就表示镜片上确实有涂上防反射的保护膜。
彩色镜片
也称做“染色镜片”,就是在镜片制作过程中,加上一些化学物质,让镜片呈现色彩,用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这是
太阳眼镜最常使用的镜片类型。
涂色镜片
这种镜片呈现的效果与彩色镜片相同,仅制成的方式不同,它是将颜色涂在镜片表面,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渐层式的涂色镜片”,颜色是上面最深,然后往下渐浅。一般有度数的太阳眼镜多是以涂色方式处理镜片。
偏光镜片
为了过滤太阳照在水面、陆地或雪地上的平等方向的刺眼光线,在镜片上加入垂直向的特殊涂料,就称为偏光镜片。最适合户外运动(例如:海上活动、滑雪或钓鱼)时使用。
变色镜片
也叫感光变色镜片,或者变色片,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变换颜色。一般有灰、茶、红、蓝色等。一般选用灰色,因灰色属中色,透过镜片看到的物体颜色较为暗淡,又不影响原来色彩。可起遮阳作用,对于室外工作的人较为适用。市场上的变色片只有灰和茶两种颜色可以选。
非球面镜片
与球面镜片比较,更薄,中心点周边视野较球面更清晰,减少周边相差,有助于控制近视的增长。
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顾名思义,妙在“隐形”。
学名叫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一般指软性角膜接触镜。它既有普通眼镜矫正视力的功能,又解除了框架眼镜带来的不便。但卫生护理要求较高。
镜片厚度
眼镜度数:眼镜片的屈光强度一般以度数来表示。一个
屈光度(dioptre),相等于一般人或眼镜店所讲的100度,也就是在非中文国家的 D 1.00(这里的D为Dioptre而非“度数”Degree)。视力问题越严重,所需要的镜片度数也越深,镜片厚度也会较高。
注:镜片为非超薄镜片,非球面,本厚度为参考值,近视度数为整数值,不包括散光等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