蚣蝮
龙生九子之一
蚣[gōng] ,又名帆蚣、避水兽、趴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出自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常被置于桥梁、码头、堤坝、闸口等处,有着祈福平安、警示水位的寓意。
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将蚣蝮列为龙生九子中的第六子: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清代史学家高士奇《天禄识余▪龙种》也有关于蚣蝮的描述:性好水,故立于桥柱。蚣蝮擅长水性,能降水妖,头生椅角,身披龙鳞,面如狮,尾似虎。蚣蝮是一种性情善良而且非常喜好水的兽类,专司治水。
在中国古代,蚣蝮被视为“避水兽”,造桥时常把蚣蝮石雕置于桥头或桥身,希冀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祈求四方平安,如赵州桥都有蚣蝮的形象存在。在故宫等中国古代重要的皇家翊坤宫里,也可以见到蚣蝮的身影。蚣蝮还常被古人用来化解房屋朝向单一带来的病灾。蚣蝮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镇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溯源
明代之前,“龙的九子传说”尚未见典籍记载,明代的文人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提到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在明代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中记载了龙生九子,并将蚣蝮列为龙生九子中的第六子: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清代史学家高士奇《天禄识余▪龙种》篇中,也描述:俗传龙子九种,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
历史演变
相传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后,蚣蝮的祖先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蚣蝮一般立于石桥、石柱附近,用以消除水患。建于隋朝赵州桥在主拱顶部的两侧就雕有蚣蝮的图案,到了清代,营建紫禁城的古代工匠们巧妙地把蚣蝮形象运用到了台基排水系统中,使之发挥作用,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崇政殿、清昭陵的隆恩殿月台外围的四个角上,还有清福陵的神功圣德碑亭门前的地上,修有同样具有排水作用的蚣蝮。
神话寓意
蚣蝮是一种性情善良而且非常喜好水的兽类,因此又称为吸水兽,专司治水。在中国古代,蚣蝮被视为“避水兽”,造桥时常把蚣蝮石雕置于桥头或桥身,希冀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祈求四方平安。如在《赵州桥》中:它能够根据河水的情况适时的调节水量,使汶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备受百姓崇敬。并在在大运河许多处桥梁、码头、堤坝、闸口,置有各种姿态的蚣蝮成对蹲守,有着祈福平安、警示水位的寓意。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重要的皇家建筑群里,也可以见到蚣蝮的身影,故宫中把蚣蝮形象运用到了台基排水系统中。此外,蚣蝮还常被古人用来化解房屋朝向单一带来的病灾。
造型特点
蚣蝮,身比龙小,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椅角,身体比龙粗短,呈流线型,更接近蜥蜴、鳄鱼之类的兽形,尾巴像虎尾,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相关文化
蚣蝮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镇物文化。所谓镇物,就是古人认为的辟邪物,所辟克的对象多为鬼祟、妖邪、敌害等。古人希望利用镇物来抵御各种潜在的灾祸。蚣蝮就是古人认为的镇水兽之一。蚣蝮属于龙,而古人认为龙为古代四灵(龙、凤、龟、麟)之首,能够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蚣蝮在形象上为古人心中想象的神兽,具有神秘感和震慑感,可以镇住水怪,防止其产生水患;在功能上可以吸水、吐水,及时将台基面层的雨水排向地面,避免古建筑台基遭受水淹破坏。这种镇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作品
画作
2023年8月,“数韵中国”大运河古镇美育研学联盟研学老师毛佳瑶的作品《蚣蝮》在塘栖古镇生动亮相。
工艺品
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会长,福州市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王长坤雕刻有印章作品《蚣蝮》。
相关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就按它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傲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
在北京,还有着关于蚣蝮的传说。说神兽出现之前,城里到处都是洪水,怪物到处出没,居民甚至不敢出门。某天,空中电闪雷鸣,忽有两道白光迸射,神兽从天而降。拥有治水伟力的神兽施展法术,所到之处,洪水退却,妖兽逃遁。为了确保京城平安,百姓祈求神兽留下,神兽遂了众人心愿,从此蹲守在后门桥,专司治水。这便是后门桥出现蚣蝮的由来。杭州虽无关于蚣蝮这方面传说的记载,但蚣蝮石雕之设置,历代对蚣蝮石雕之保护,显然寄寓着同样的期待。
其他“九子”的形象
大哥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二哥眦[zì]: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三哥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四哥蒲牢:形似盘曲的龙,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目。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五哥狻: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七弟犴[àn]:又名宪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八弟负:似龙形,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九弟吻:又名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相关景点
赵州桥
赵州桥主拱券顶部两侧,各有一个蚣蝮。
北京故宫
紫禁城的台基排水设施主要为龙头造型的蚣蝮。其双角后张,唇部上扬,獠牙尖耸,眼如铜铃,耳如长管,极具震慑之感。
沈阳故宫
在沈阳故宫崇政殿清昭陵沈阳昭陵隆恩殿月台外围的四个角上,还有清福陵的神功圣德碑亭门前的地上,都能看到有着排水作用的蚣蝮。
扬州三湾公园
在三湾公园城市书房西侧的古运河码头上,这里有两个蚣蝮雕塑,趴在码头的边沿,头看向水面,似乎在密切关注着水面变化。
目录
概述
历史溯源
历史演变
神话寓意
造型特点
相关文化
文化作品
画作
工艺品
相关传说
其他“九子”的形象
相关景点
赵州桥
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
扬州三湾公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