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警魂于1907年追随
孙中山革命,在广西镇南关(今改为友谊关)与清军作战七昼夜,因
国民革命军寡不敌众,败退入越南境内。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到澳门。及后孙中山电告前往
河内,委以在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招集加盟同志以策动革命事,于是与
刘思复、
林君复、
郑彼岸、林了侬等联络,策动驻
香山县前山的新军反正。香山光复后,与任鹤年等指挥
红巾军进军
广州市,成为最早进入广州的一支起义队伍。民国成立后不久,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林乃转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商。1916年4月回香山领导民军讨伐军阀
龙济光,在
石岐街道西郊与驻县的济军激战,迫使济军撤离石岐,县知事蓝和光离开香山,民军胜利开入县城。1924年8月任香山县长,同年12月去职。1925年任
中山市沙田自卫总局长时,由于受
帝国主义分子指使,破坏省港大罢工,纠集团队于10月28日攻入石岐,县长黄居素逃走,林再任县长。至11月13日
黄居素回县复任县长后,林又去香港经商。1941年香港沦陷后,日军曾威迫林当日军傀儡,但林坚强不屈,辗转奔回
韶关市。抗日胜利后担任中国革命同盟会纪念常务委员、中山市中山同乡会理事长。
袁世凯篡夺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1913年(民国2年)秋,安排他的爪牙
龙济光当
广东省都督兼署民政厅长。龙济光秉承袁世凯的旨意,立即解散省、县议会,恢复
清代的部分政制,开放赌禁,镇压革命人士。香山县议会也随之解散。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的
孙中山的家乡,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富有革命传统的香山民众并没有屈服。1914年秋,
朱执信、
邓仲元奉孙中山之命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机关部,安排曾经领导过1911年反清起义的林警魂在
香山县策动讨龙。林警魂吸收了一批中华革命党的新党员,以革命党人为骨干,组织了一支讨龙的部队,包括二区(今沙溪)的李万、梁有,三区(今
小榄镇)的林五、林泗,八区(今
斗门区)的赵慕澄、赵煜林,五区(今三乡)的黄章、黄义等近1000人,决定在八区举行武装起义。不幸的是,这次起义的筹备十分不顺利。林警魂往香港采购军械,助手陈可钰在运械途中失事,被港探拘捕;在澳门赶制炸弹的李衍畴失事被炸身亡;李振武从澳门携带起义粮饷返香山,李抵岐后失事被县护沙统领
袁带拘捕。此时,各区革命党人已集结在八区赤坎黄杨山麓的金台寺,随时准备发动起义,却因走漏风声,被
龙济光派驻香山的县
知事厉式金、县护沙统领袁带率领兵丁、警察1000多人前往围捕,一枪未发,革命党人即已星散,起义只得取消。
翌年春,
香山县报界深感“大盗操戈国柄移”,纷纷在报刊上撰文讨伐龙济光,结果,曾任《香山旬报》记者、编辑的李锐进、刘善余、
黄冷观、刘诵芬、毛仲莹等,均被龙的爪牙拘捕、解省。毛仲莹大骂审员,被害于
越秀山下。
1916年春,林警魂奉
孙中山之命,再次组成一支以二区护沙队为基础的讨龙武装,加上驻香山的三艘护沙舰(龙威、龙飞、龙翔),分水陆两路进攻县城。
4月9日晨,香山讨龙战事爆发。林警魂率民军从二区出发,向
石岐街道推进。龙威舰长杨藻云(香山二区人)率三舰从狮窖河出发,直指县城。当民军进至
马山县、西河路时,遭到截击,二区民众为援民军运送弹药、粮食补给,络绎不绝;杀鸡宰猪,到战地慰劳;而在水路,三舰刚入石岐水域,就遭到猛烈截击。杨藻云下令发炮还击,将敌军火力压住。然而,守军却集结兵力,抢占高楼,以居高临下之势,用密集火力猛扫河上三舰。龙威舰冒着炮火强行驶靠岸边,战士杨桂手握驳壳,一马当先,跃到岸上,不幸中弹牺牲。杨藻云还拟率队继续抢滩。突然舰上的油箱被击中着火,杨藻云也中弹牺牲。龙飞、龙翔两舰边作战边将着火的龙威舰拖出战场。但因火势过于猛烈,舰上官兵们只好跳水离舰,随同两舰撤退。陆路民军因水路受挫,孤军苦战至傍晚,也只得暂行撤退。这场战事,牺牲的将士有杨藻云、杨桂、刘草堂、刘拱星等共26人。
4月下旬,中华革命党机关部派党员刘少延、周伯甘经澳门进入香山,策动驻香山的
龙济光部纳顺洪旅易帜反正。与时同时,林警魂亦统领民军进逼县城。邑绅梁鸿洸等则穿梭调解,最后起义军同意让纳顺洪旅于5月初以不缴械的方式撤离香山,林警魂等随即率民军进城,在香山重建革命政权。
现存于石岐西山上的“
中山市殉国烈士纪念碑”就是由于
巴拿马共和国、秘鲁、智利等国华侨集资,为纪念1916年讨龙之役中牺牲的烈士,于1927年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