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白(公元1869年8月27日-公元1934年12月23日),原名闻韶,字石,后改名白,字少白,投身革命期间曾用名陈白、服部二郎、陈、陈璧、陈璞、无定着。清同治八年七月二十日(公元1869年8月27日)陈少白出生于广东外海(今
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先祖陈从
莆田市玉湖迁居于此,因此世代定居繁衍成
新会区外海陈氏。陈少白的父亲是当地进步乡绅陈子桥,母亲为邓氏,陈少白于家中排行第三,有兄妹六人。
陈少白幼年时随父亲陈子桥和叔父陈梦南学习诗文和书法,先后进入格致书院 (后改为岭南学校)、英华学堂学习。21岁时,他经
孙中山引荐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与孙中山、尤列和
杨鹤龄被乡邻同窗称之为“
四大寇”。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陈少白加入兴中会,期间化名服部二郎、陈棫、陈璧、陈璞等,与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帮助孙中山处理革命文书工作并筹集资金。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陈少白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陈少白奉孙中山命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办《
中国日报》,还成立“采南歌”“振天声白
话剧”等剧社来宣传革命。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陈少白担任香港同盟会分会会长,辛亥革命后担任广东军政府的外交司司长,期间他还成立了粤航公司,收回外商租赁的部分广州码头。1921年,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陈少白被聘为
南京总统府顾问,同年6月广东军阀、陆军部长
陈炯明叛变革命并围攻总统府,陈少白提出为孙中山向陈炯明斡旋求和,遭到
胡汉民的反对。由于陈胡二人意见不合,后辞官退隐归乡,被乡亲力推举出任乡事委员会主席、民国保甲局长、乡长兼新会县第四区区长等职,晚年致力于家乡的交通和经济建设。
1934年,陈少白生病住进至北京的德国人医院,同年12月23日,因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5岁,葬于
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茶庵寺的后山。陈少白有《东亚联合要旨》《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作品。陈少白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协调、组织等重要作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评价:“吾对少白以弟称之,同志中有如此称呼者,少白一人而已。”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
清同治八年七月二十日(公元1869年8月27日)陈少白出生于广东外海(今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陈少白的父亲是当地进步乡绅陈子桥,又名仁照,壮年时提倡新学新政,喜欢谈论时事,被乡人称之为“进教佬”,晚年开始信奉
基督教;母亲为邓氏,陈少白于家中排行第二,有兄妹五人。
陈少白幼年时跟从父亲陈子桥学习《
三字经》和《百家姓》,七岁时正式由其四叔陈梦南教授课读,并学习《
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等经史书籍,同时经常阅览国人翻译的西方书籍。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广州美国长老会牧师哈巴来
上海市创办学校,经由陈子桥与当地乡绅李宏彰等人的争取,将学校地址定于广州沙基,把学校名称定为格致书院(1900年改为岭南学校),而时年二十岁的陈少白是第一个报名入学的学生,在校内有才子之称。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陈少白在
广州市受洗成为基督教徒,并于同年进入英华学堂学习英文。次年经好友
基督教牧师
区凤墀和王宠惠之父王煜初牧师引荐,到香港与
孙中山结识,并以“陈闻韶”之名注册进入
香港大学。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前后,陈少白于西医书院肄业,同时在学校中结识旅港商人
杨鹤龄和香港华民政务司书记,三人与孙中山志趣相投,日常倾慕
洪秀全,于是被乡邻同学称为清廷“
四大寇”。次年西医书院在举行孙中山这一届学生的毕业典礼时,陈少白在当年全院的专门考试中获取生理科的优良成绩,之后被书院秘书汤姆生赠予罗密斯所著的《热证讲解》一书。
投身革命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
孙中山毕业,陈少白未到毕业时间就辍学跟随孙中山革命,此后帮助孙中山在广东香山石歧镇打理东西药局的事务,同时帮助孙中山修改上书
李鸿章的书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九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致信陈少白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革命,次年年初孙中山自檀香山回香港,联络
郑士良、陈少白等筹建兴中会总部。同年三月十六日,陈少白与孙中山、
陆皓东等人商议决定挑选三千壮士乘船从香港到
广州市起事,同时联络
广东省各地会党和绿林组织,决定于十月二六日攻打广州,但由于走漏消息而致使起义失败。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陈少白等人为逃避清军追捕而流亡
日本,陈少白还剪辫易服,改名为服部次郎。同时经日本朋友菅原传结识日本革命志士曾根俊虎和
宫崎滔天,后两人经陈少白引荐结识
孙中山。次年七月初,陈少白奉孙中山的旨意前往台湾动员群众,并扩大革命力量,陈少白在台湾结识
杨鹤龄之弟
杨心如、吴文秀、赵满朝等人,建立兴中会台湾分会,之后随孙中山赴日本横滨筹建革命活动,二次赴台之后为葛民辉筹集经费三千元。在日本期间,陈少白与孙中山等人多次与维新失败的
康有为、
梁启超商谈合作,但被康梁二人拒绝。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夏秋之交,陈少白和
郑士良同广东三合会取得联系,并加入三合会担任白扇(会中的指挥者),之后又加入长江流域的哥老会,被推举为龙头。十月份陈少白联合革命人士将三合会、哥老会和兴中会合为兴汉会,并推举
孙中山为统领,而陈少白为实际负责人。
创办日报
清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公元1899年6月),孙中山委派陈少白前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
中国日报》,以便宣传革命理论和思想。次年的1月25日,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在香港士丹利街24号问世,陈少白担任社长兼主编,并亲自做《中国日报序》,连续发表
章太炎《剪辫发说》《开门政策》《时局问题》《中外系论》等激进文章。同时《中国日报》的报社密室成为香港革命党人文件和
战略物资的存放地,也是革命党人躲避追捕的地方。同年,陈少白与程子仪等创办天演公司,开办“采南歌剧社”,招收青少年学员加以训练,排演《文天祥殉国》等新戏,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并为香港振天声白话剧社编写《自由花》《赌世界》《鸣不平》等具有爱国主义和反封建内容的剧本演出。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康有为意图筹集保皇党经费,于是派遣其次女康同璧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活动。陈少白连续在《
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康同璧受其父指派在香港骗取大量华侨捐款而挥霍享乐的情况,致使康有为名誉受损。康有为授意其女康同璧控告《中国日报》诽谤其名誉,将《中国日报》的出版方文裕堂推向被告席,文裕堂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请律师辩护,只得和康同璧谈判,但对其提出将《中国日报》收买的条件犹豫不决。陈少白得知后与冯自由商量,决定将《中国日报》以5000元的价格卖于香港知名华商李煜堂,自己也辞去社长和主编的职位。
辞官退隐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
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孙中山委托
冯自由赴香港与陈少白筹建同盟会香港分会,陈少白被推举为香港同盟会分会会长,同时改组并吸收新会员。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爆发,
广东省宣布独立,陈少白受任外交司司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
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外交权归中央。陈少白便辞去外交司长职,致力发展交通事业。陈少白组织粤航公司,收回外商所租赁的
广州市西堤大码头,从
法国商处购买两艘
轮船,行驶广州、香港之间。
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陈少白被聘为总统府顾问。次年年初,陈少白被任命为中华国民银行监督,之后和
胡汉民等人陪同
孙中山视察
桂林市等地,同年6月广东军阀、陆军部长
陈炯明叛变革命并围攻总统府,陈少白与广州卫戍司令
魏邦平、海防司令
陈策致电孙中山加强戒备,但之后陈少白提出为孙中山向陈炯明斡旋求和,遭到胡汉民的反对。由于陈胡二人意见不合,陈少白便辞官归田,回故乡
江门市郊外海镇。陈少白返回故乡后,被乡亲力推举出任乡事委员会主席、民国保甲局长、乡长兼新会县第四区区长等职。陈少白在任职期间,创办《外海杂志》,同时捐助建设学校并修筑公路,发展家乡的交通与教育事业。
晚年病逝
1934年,陈少白得病前往北京的德国人医院,同年12月23日,因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5岁。1935年3月,陈少白灵柩由中华民国交通和铁路两个部派兵护送,海军将领
陈策用“坚如号”舰运返外海,沿途各界团体出来
公祭,
国民政府派代表送殡,葬于
江海区外海镇的
茶庵寺的后山腰上。
人物影响
革命
1894年冬,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的中国第一个
民主革命组织——兴中会,次年初即回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酝酿广州武装起义。 在建立兴中会总部组织、与辅仁文社合并,以及处理
杨衢云向孙中山争当总会长职务等问题上,陈少白作为革命组织的中坚力量核心分子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使兴中会筹划武装起义并在
广州市建立兴中会分会(农学会)。1897年,陈少白奉命到台湾发展党务,在
杨心如等人协助下建立起台湾兴中会分会,使台湾成为
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1900年,陈少白与孙中山、郑仕良等经过5年的筹划和组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并负责后勤组织和联络,起义失败后,陈少白帮忙疏通港方并转移起义人员到香港或南洋,对保存革命力量做出重要贡献。
新闻
陈少白对新闻的贡献在于创办了《中国日报》,为反清革命起到宣传作用。清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公元1899年6月),孙中山委派陈少白前赴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中国日报》即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馆成为香港革命工作的总机关。陈少白连续发表章太炎《剪辫发说》等激进文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声援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宣传爱国救亡,揭露和谴责列强的侵华罪行,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战争;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动人民冲破封建罗网的束缚,争取民主自由权利;与保皇派报刊论战,反击保皇党人对革命的污蔑等。《中国日报》对新闻界突出的贡献是首次将报纸页面分为“庄部”和“谐部”,并率先在报纸中改直长行排印为短横行排印。除此之外,陈少白还于公元1897年受日本友人邀请编辑《英华字典》,这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本英华字典,在当时同类字典中收集词义最多、英文意义最准确;陈少白还在退隐期间创办《外海杂志》。
教育
首先,陈少白在日本开创华文学校——“东西学校”,后由康门弟子徐勤等改为“大同学校”;其次,陈少白是粤剧学校的创始人和
粤语戏剧改革的先驱。公元1905年冬,陈少白在广州海幢寺创建戏剧学堂,以改革陋俗及灌输民族主义。公元1908年陈少白成立“采南歌”童子班,随后改名“采南歌剧团”。同时陈少白还整理教材,制定计划,聘请教师,甚至为宣传革命思想而亲自编戏剧;另外陈少白还捐资修建“崇德舍”,创立外海第一乡小,并带动外海乡镇创办第二乡小、第三乡小等,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人物评价
孙中山早年革命时评价:“吾对少白以弟称之,同志中有如此称呼者,少白一人而已。”
国民党元老居正在祭奠典礼的在唁词中评价:“先正典型唯此老,中山四友独斯人。”
蒋介石在陈少白的
挽联中评价:“艰难缔造怀先烈,淡薄襟期式国人。”
人物作品
人物轶事
戏谑长衫客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陈少白乘船从香港西医书院回到
广州市,当时同船中有一位身穿长衫、留胡子戴眼镜的中年客人,向船上的人自诩是
李白、
杜甫转世,向大家表演吟诗作赋的才能。但只说出一句“萍水相逢未有期”,之后长时间未能说出下一句,大家纷纷敦促其加速作诗,而长衫客却以时间越长诗句越佳为由推辞,反而还说大家不通文墨不能置喙。陈少白听了之后忍无可忍,对长衫客说:“先生佳句不能续,容小弟代为续貂。”于是,陈少白吟诗:“怜渠颠憨学吟诗,
胡须八字成官样,三尺咁长光棍皮。”长衫客听了之后非常羞愧,说陈少白很是荒唐,但此时满船的人哈哈大笑。
怒打梁启超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和
康有为到
日本避难,当时
孙中山正好也在日本考察。孙中山认为康梁二人同样是被满清政府所压迫的进步势力,到日本逃难应该有所反省,于是派人相约见面。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自己是大清朝的子民,要对
光绪帝誓死效忠,以孙中山是革命乱党为由拒绝与其合作。不过但随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日本华侨中逐步蔓延,康有为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启超要求孙中山等人叩拜光绪皇帝的衣带诏。孙中山和陈少白拒绝,因而遭到梁启超的拦截。陈少白一怒之下给了
梁启超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陈少白扯碎衣带,并痛骂梁启超等辈甘愿做满洲的奴才。
禁赌外海乡
公元1931年,陈少白担任江门市的外海乡长,因当时广东的法律并不禁止赌博、开烟馆,所以在新横街、旧横街、骑楼街、烧猪巷等地赌风盛行,赌馆林立。陈少白为维护地方治安,决定在外海乡范围内实行禁赌宣传教育。陈少白化名“白叔”,雇佣当地的便衣乡勇帮助自己,如果有赌博青年出赌馆后,尾随的便衣乡勇就将他带到“白叔”处进行教育。经过“白叔”教育过的赌徒便再不敢进入赌馆,陈少白这一招使得当时外海乡这四条街道的赌馆纷纷关闭。但承包赌馆的商人联名往江门、广州等地以破坏“防务”罪告发陈少白,于是广州和江门联合派出专员来外海乡调查了解此事,却被陈少白以无真凭实据为由反驳,所以省财政厅和当地驻军抓不到陈少白的的把柄,最终只能作罢。
后世纪念
陈少白墓
陈少白墓位于陈少白的故里——
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茶庵寺的后山,整体的墓葬结构由广东省建设厅第四科技正、芝加哥大学
土木工程硕士李炳垣于1935年设计。陈少白墓由主体和拜庭两部分组成,坟墓占地133平方米,墓前植有两株
南洋杉。墓葬主体为穹窿顶,高3米,直径2.5米;拜庭平面为半圆形,全部选用上好的
花岗石建造,而陈少白的墓碑是由当时
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所题写。
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原来的故居是由陈少白之父陈子桥所建,1927年至1932年,陈少白先后两次主持重修,改建为今天所见的布局结构。整个陈少白故居的占地面积约2余亩,外墙呈灰色和白色砖分隔,故居的两部分“白园”和”
三合院”式居所由自桥连接。桥的左边为“白园”,有陈少白亲笔书“如此生涯十亩桑田百亩稻,是真风水三分东北二分南”,园内依次有“莎萝坪”、“粥锅亭”、“瞻云台”等建筑。桥的右边是三合院”式居所中的主楼亚字楼,楼高二层,青砖水泥砌建,配有厕所、浴室、厨房及
檐廊,为陈少白闲居乡里的起居场所,二楼是陈少白的日常睡眠之处。故居右约200米处有一陈少白所书的“龙溪第一泉”碑,高12米、宽0.36米,前大西江水丛左至右环绕。故居的后面是外海五马归槽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