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锡
清朝翰林院侍读
徐用锡[清](公元一六五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以后)字坛长,号昼堂,宿迁市人。生于康熙帝顺治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以后,年八十余岁。康熙四十八年(公元一七o九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引年归。用锡工书,治学以李光地为宗,服最笃。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徐用锡,原名杏,字增长,号鲁南,清代宿迁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乙未(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修《三札》,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
个人生平
徐用锡(1657~)字坛长,号昼堂,清代宿迁市人。生于康熙帝顺治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以后,年80余岁。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引年归。从李光地游,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康熙五十四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衔之者反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读,年已八十。寻告归,卒于家。用锡乡举出姜宸英之门,与何焯同为光地客,论书多与二家相出入。精于鉴别古人,言笔法亦多心得,著字《学劄记》二卷,载《圭美堂集》中。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传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礼》,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
阅历逸事
宿迁市文史资料记载,徐用锡在宿迁城内有别墅一处,位于极乐庵草园南,华陀殿北。有徐氏木主,额曰:“念祖堂”,下款张照书,字从董、赵。有山门、中堂、后堂。
徐用锡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遂入大兴区籍,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教自己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一起讨论治学的道理和方法。于是徐用锡学问大进,于经、史、性、理,旁及乐律、音韵、历数、书法,都有精深造诣。
相传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途经宿迁市,驻宿迁皂河行宫,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徐用锡就是宿迁人,便叫御史传报要去登门拜望。徐用锡闻之,想起当初在翰林院任侍读,由于治学严谨,对乾隆皇帝因年幼贪玩曾予以严厉的体罚,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好,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灵棚,谎称自己暴病身亡。乾隆皇帝驾临徐府,一见老师突然过世,心里非常悲痛,便决意要上前祭拜。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得真真切切,因为是装死并未入殓。他想,要是乾隆真的拜了他,事情就闹大了,便急忙折身爬起,扑跪到爱新觉罗·弘历面前请罪,说明自己装死的原委,请求乾隆皇帝治罪。哪知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加赞赏他当年治学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昔日谆谆教诲,乾隆哪有如此的长进呢?言罢,君臣、师徒重新使礼共叙旧情。为此乾隆皇帝宿迁市拜老师故事,一时在城乡传为佳话。
徐用锡死后葬在宿迁北马陵山西麓(今属新沂市),就是人们常说的翰林墓。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在墓的东面右侧另有9座小山丘环绕墓地,当地人称为“九龙抱珠”。墓前有碑,碑文镌刻的是“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过去,墓地有族人出钱请人看管,现墓与碑保存完好,是马陵山名景点之一。
相传爱新觉罗·弘历少时刻苦读书,落下了颈椎不适的毛病,看书久了就会脖子酸胀,肩背不适,重的时候还会头晕头重,遍传太医,效果却不明显,很是苦恼。一次下江南途经宿迁市,拜访他的老师徐用锡先生,师徒闲聊时提到这事。乾隆说完没当回事,徐用锡却用心了。原来徐用锡也曾经有过这个毛病,后被宿迁一土郎中用药治愈。但是顾忌到乾隆身份,古时和眼下不一样,伴君如伴虎啊,一不小心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考虑汤药风险过大,念及“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就让郎中制作成药枕进献。结果爱新觉罗·弘历枕了一段时间后,这个毛病不知不觉的就好了。时至当下宿迁还流传着药枕枕头治颈椎的土办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生平
阅历逸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