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山椒鸟
颈背灰色前额有明显白色的鸟类
小灰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cantonensis)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小灰山椒鸟雄鸟额和头前部白色,有的向后延伸至眼后,形成一短的眉纹,眼先黑色。头顶后部、枕、背暗灰或灰黑色,背褐灰或灰黑色,腰至尾上覆羽沙褐色。两翼黑褐色,大覆羽具窄的白色羽缘。内侧初级飞羽中部至基部和次级飞羽基部具黄白色或灰白色翼斑,有的标本此斑不明显。中央尾羽黑褐色,次一对同色具白色端斑,此白斑从第二对中央尾羽起向两侧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时几全为白色。眼下方、脸颊、耳下方和侧颈白色。下体颏、喉、腹亦为白色。胸和两胁亦为白色缀有淡褐灰色,翼缘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额和头顶前部白色而缀有褐灰色,或仅额部缀有白色。头顶暗褐灰色,背较雄鸟稍淡。余同雄鸟。
虹膜暗褐色,嘴、脚、爪均为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6-24g,♀18-26g;体长♂162-198mm,♀164-202mm;嘴峰♂11-13mm,♀11-13mm;翅♂86-93mm,♀81-94mm;尾♂88-102mm,♀83-104mm;跗♂13-16mm,♀14-16mm。
分布范围
国外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中国
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西至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北至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东至长河下游、浙江省福建省,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岛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中,无论次生杂木林、阔叶林、混交林或针叶林均见于栖息。
生活习性
小灰山椒鸟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其他地区为旅鸟。每年 3月未至4月初迁来中国繁殖,北部稍迟,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
常成群活动在高大的乔木树上,有时亦见在树丛间飞翔,边飞边叫,鸣声清脆。停留时常单独或成对栖于大树顶层侧枝或枯枝上。飞翔呈波状形前进。迁徙期间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但多呈松散的队形边飞边鸣叫或分散在树上活动和捕食,很少下到地面活动。常缓慢地向前飞行。有时亦在村落中少有的几棵孤立大树上停息。
主要以叩头虫、甲虫、象、蝼蛄等鞘翅目鳞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有的4月中下旬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松树或其他高大乔木树上,巢多置于高大树木侧枝上。巢呈碗状,主要由细的草茎、草叶、枯草、细根、纤维、松针等材料构成,巢外壁还敷有苔藓植物地衣、蛛网等。距地高15米,巢隐蔽很好,周围多有浓密的枝叶掩盖。巢的大小为外径6.5-7厘米,内径4-5.5厘米,高2.5-3.5厘米,深2-3厘米。每窝产卵3-4枚。卵淡蓝灰色或淡绿色,被有土黄色、紫色、褐色或红褐色斑点或斑纹,卵的大小为20.5毫米×16毫米。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变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小灰山椒鸟.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4-07-30
Pericrocotus cantonensis 小灰山椒鸟.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4-07-30
Brown-rumped Minivet.BioLib.cz.2018-05-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国外
中国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