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舌菌科
地舌菌纲地舌菌目
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是子囊菌门盘菌亚门地舌菌纲(Geoglossomycetes)下的一个科,属于子囊菌门盘菌亚门。该科真菌广泛被称为地舌菌。地舌菌科的真菌子实果多为陆生,小型,深色,呈棍形,高约2-8公分。子实果的子囊孢子多为浅棕色至深棕色且具有多个隔板。地舌菌科的物种鉴别可能需要借助显微镜。地舌菌科的真菌有被其他种真菌寄生的纪录。
形态特征
子实体由具子实层部分和柄组成,具子实层部分棒状、长椭圆形、舌形、匙形、头状、钟状、近球形等,扁平或者不扁平,具子实层部分与柄有或者没有明显分界,柄近圆柱形;子实层为各种颜色;外囊盘被缺;盘下层为交错丝组织;子囊棒状或柱棒状,无囊盖,一般具4个或者8个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呈蓝色或者不变色;子囊孢子长棒状、近圆柱形、腊肠形、长梭形、长椭圆形,无色至褐色,具或者不具分隔;侧丝中部和基部线形,顶部可为各种不同的形态,无色或具颜色。
简史
中国地舌菌科的最初记载是在上个世纪末期(Kalchhrenner \u0026 Thumen,1881;Patuouillard,1890,1893),他们首先对地勺菌 Spathularia flavid Pers.、Microglossum partitum Pat. 和毛舌菌 Trichoglossum hirsatum(Pers.)Boud. 进行了报道。我国学者对此科的研究始于邓叔群(1932,1934,1939)和戴芳澜(1937,1944)两位真菌学先驱。尤其是Teng(1934)和Tai(1944)的工作首次系统地对此科进行了分类,为该类群在我国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Tai(1944)对云南地舌菌科开拓性的研究迅速丰富了我国当时的已知种类,建立了数量可观的新分类单元,其中大部分种至今对世界此科研究以及对属内种间关系和种内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的真菌》(邓叔群,1963)和《中国真菌总汇》(戴芳澜,1979)两部著作中对我国此科做了全面记载,代表了我国学者的近代观点,其中包括了对历史上部分名称的订正。臧穆(1983)在《西藏真菌》一书中增加了部分种的分布范围,Korf \u0026 壮族(1985)为我国增添了一个新记录。作者近期研究表明,中国80年代以前记录此科真菌总计5属35个种和种下分类单元的名称,用现代观点分析,它们实际上代表28个不同的分类单元。在本科志书完成过程中,又发现4个新分类单元,3个国内新记录,并对过去100年中我国此科记录做了分类和命名方面的澄清(Zhuang \u0026 Wang,1997)。
中国现有地舌菌科真菌7属37个种和种下分类单元,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Spathularia flavida、Trichoglossum hirsutum和荫蔽地舌菌Geoglossum umbratile Sacc.为常见种,珀松毛舌菌 Trichoglossumpersoonii F. L. Tai、中国毛舌菌 Trichoglossum sinicum F. L. Tai和云南毛舌菌 Trichoglossum yunnanense F. L. Tai可能是地方特有种。
系统分类学
地舌菌纲的真菌过去被视为锤舌菌纲下的一个科(地舌菌科),并包含6个属,共48个物种。然而,基于rDNA的序列分析显示过去较广义的地舌菌科并非单系群,锤舌菌属、小舌菌属与地匙菌属等子囊孢子为透明的类群,与地舌菌属毛舌菌属等子囊孢子为深色的类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演化支。2009年,Schoch等人以六个基因的序列分析子囊菌门中各类群的亲缘关系,结果主张将地舌菌科提升至纲的地位,其下包含地舌菌属、毛舌菌属与肉锤菌属。2011年另一项研究进一步将原本地位未定的假地杖菌属也归入地舌菌纲。2013年,地舌菌纲下又设计了新属Glutinoglossum,包含粘地舌菌与一新物种Glutinoglossum heptaseptatum,并新增一个单型属Sabuloglossum,其下包含原属Thuemenidium的物种Sabuloglossum arenarium。2014年,有研究将地舌菌属的四个物种独立成新属Hemileucoglossum(仍属地舌菌科),同年另一属Leucoglossum亦被归入地舌菌科中。
分属
地舌菌属
地杖菌属
假地杖菌属
肉锤菌属
Glutinoglossum属
Sabuloglossum属
Hemileucoglossum属
Leucoglossum属
栖息环境
地舌菌纲的真菌生长在土壤或腐烂的植物中,在北美洲普遍分布于针叶林、阔叶林与混合林,在欧洲则普遍分布于草原,是蜡伞草原中的重要物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简史
系统分类学
分属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