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10日),字子牧,男,
汉族,出生于
福建省闽侯(今
福州市),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叔群1915年到1923年在
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学习。硕士博士研究生均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先后担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
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经理,东北农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0年5月10日邓叔群被迫害致死。
邓叔群是中国真菌学、森林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先后出版《中国高等真菌》(英文版)《中国的真菌》等著作。培训了50名森林病理专业的骨干。获评“斐陶斐”奖。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出生于
福建省闽侯(今
福州市)。1915年毕业于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1915年到1923年在
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学习。1923年到1926年在美国
康奈尔大学森林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26年到1928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邓叔群1928年回到中国后,历任
岭南大学、
金陵大学和
中央大学的教授,负责讲授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课程,并从事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防治研究。1932年到1941年担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1939年邓叔群组织了西南森林调查团,深入
四川省、
云南省、
西康省等省的
沙坪坝区、
岷山、
大渡河、
雅砻江、
金沙江等地区的原始林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分布、生长生态特性以及林木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发表了《洪坝森林的研究》《我国天然林管理法之研究》(一)、《今日中国的林业问题》《西藏东部高原的森林地理》等论文。
1941年辞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的职务,自愿前往
西北担任
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经理,期间为
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和
森林保护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46年回到中央研究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除从事森林生态和高等真菌学的研究外,并兼任《
植物学报》编委,期间创设了森林生态研究室,并恢复了真菌研究室。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担任
东北地区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沈阳农业大学教务长,沈阳农学院副院长。1950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起担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在
广州市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现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成为中国南方真菌研究中心。
邓叔群在1966年5月到1970年5月受其胞北邓拓冤案的株连,遭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为邓叔群平凡昭雪、恢复名誉。1978年7月29日人们在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邓叔群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邓叔群为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建立一种有利于农林牧业生产的生态系统,以减轻
黄河对其下游地区的危害,任
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经理的6年期间,先后去
白龙江中游武都、
文县一带、天水小陇山、
河西走廊、
祁连山脉、
秦岭等林区,亲自进行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分析了大量的树木生长情况,为科学地营林育林提供了依据;论证了祁连山、
天山等高山林区植被
灌木丛对于积雪、保土和调节雪水径流的重要作用;设计出在兰州南北山干旱地区采用“水平沟”造林的方案,为保持水土、保证较高的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邓叔群利用水利林牧公司资金,在
洮河上游甘肃省
卓尼县县买下了一片
藏族林主的森林,创办了洮河林场总场和苗圃,以及卓尼地区以外的三个洮河林场分场和一个牧场。对这些林场中的森林分别进行调查、勘测,绘制了中国较早应用的林型图,对各树种、树龄以及林木生长、材积、更新和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制定出了一整套保证更新量、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
邓叔群运用生态学观点研究中国早期林业史、造林与管理、洪坝森林等问题对
半边莲的丝核菌病、水稻黑穗病、棉粮作物主要病害及其它经济作物病害防治研究均取得成就尤其专长于真菌学研究,发现新种120个,新属4个,已为国际上公认,并被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写的《真菌学字典》还对蘑菇识别、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毒蘑类型、中毒症状、解毒方法有系统的阐述。
邓叔群1960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的委托主持了森林病理专业人才培训班,培训了50名森林病理专业的骨干。邓叔群的代表性学生有植物病理学家
沈其益。
纪念邓叔群院士诞辰120周年活动由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22年4月举办,活动在邓叔群雕像前举行。
中国科学院用“我国真菌研究奠基人与森林病理学创始人”高度评价邓叔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表示:“邓叔群是我国真菌学、森林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农业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