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船》是一部反映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跨境民族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是国内著名
儿童文学作家
殷健灵的最新力作。
编辑推荐
殷健灵的《天上的船》是一部反映云南西双版纳跨境民族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作品讲述了
傣族男孩岩糯与中泰混血女孩奈娜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探险的故事。本书通过跌宕起伏的探险历程,深入地展示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民风民俗和热带雨林多姿多彩的生态风光。“儿童化”的语言和纯美灵动的文字,让这部小说充满了天真、纯真、清澈的气息,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团结、保护
雨林生态、寻找真爱与温暖的中国梦主题。
媒体推荐
《天上的船》在西南边陲繁密的雨林中穿梭,贯穿的是对于质朴人性、温暖情感、浪漫理想的追寻。作者挖掘和开发了被荒芜许久的,充满原始、野性,充满生命力和自然气息的边疆少数民族题材的
儿童文学,为今天的儿童文学贡献了一份可供成千上万的读者享受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曹文轩
《天上的船》是并不多见的一部涉及丛林生存题材的儿童小说。它体现了一种比一般的生态或环保意识更为深刻的主命理解,它带我们走出人类惯有的自我中心,走向万物有灵且平等相待的大宇宙和大生命视角。其故事和文字透着今天的孩子已然疏远了的原始的天空、大地以及动植物的气味,这是一种与最原始的自然世界和生命连接在一起的家园感。阅读关了二这个家园的故事,在阅读中体味它的神奇与玄秘、自由与丰尧,也是今天孩子们回归被遗忘的家园的文学路径之一。
作者简介
殷健灵,1971年10月生于
上海市,先后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法学学士、文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做过女性杂志主编,2003年起供职于《
新民晚报》副刊部,为主任编辑。1998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18岁在《
少年文艺》(上海)发表处女作,由诗歌起步,从此与
儿童文学结缘。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
主要作品有:《殷健灵心灵成长小说系列》(收入长篇小说《
纸人》《哭泣精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
轮子上的麦小麦》《
橘子鱼》五种),长篇幻想小说《风巾之樱》,散文集《纯真季节》《记得那年花下》《听见萤火虫》,中短篇小说集《青春密码》《一滴秘密的眼泪》,诗集《盛开的心情》等共计二百余万字。
曾获冰心图书奖大奖、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三次)、《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新世纪儿童文学奖、首届政府出版奖
提名奖、“第四届
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称号等。
目录
我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人
不穿鞋子的奈娜
《木瓜》第二
和奈娜一起玩
奈娜的家
奈娜没来上学
没人相信奈娜
出发前的准备
这就是瑞福里斯
瑞福里斯第一夜
神奇的灵摆
在丛林里觅食
绞杀林遇险
点点你的鼻子
《见血封喉》和吹管
猕猴《补瓦》
误闯迷幻花园
石头和鱼
做木筏渡河
鳄口余生
一棵巨树倒下来
我们睡着时,精灵开始舞蹈
《天上的船》
飞啦
画里的秘密
故事的后来
序言
序言
对远景的不知疲倦地眺望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故事,每一部小说,都是有性格的。有的温婉,有的激越,有的阴鸷,有的憨厚……而这种性格往往是由色彩所决定和体现的,这种色彩不仅仅是指文字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色彩。
殷健灵的小说始终让我觉得在她那温情柔韧的文字背后,潜藏着一股坚毅与执拗。
从《
纸人》到《
千万个明天》,这些年,殷健灵一直在努力尝试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创作。但是,不论怎样变幻,故事中的场景却始终是她所熟悉的那个小城小镇。然而,这次,她却选择背离都市,来到边远的西南。我很讶异于她的这次转身,可以如此地洒脱与轻盈。她很熟地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名叫“瑞福里斯”的天堂,一路介绍着各种热带雨林所独有的动植物,淡定而从容地避过各种险恶与危难。以至于我甚至有种错觉,她愿“翠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她原本就是如她小说中的“奈娜”一般,披散着长发,赤着双脚,欢快而灵动地终日在丛林中奔跑着。毫无疑问,晨光出版社于2014年4月出版的
殷健灵新作《天上的船》,是一个迥异于她以往创作的崭新而奇特的文学世界。但细想起来,却也不感到十分地惊讶:这个人在写作上似乎从来就没有于一方天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她是“乱串”的。她不怕写陌生的生活,甚至对陌生生活带着一种探求和涉足、深入其中的强烈愿望。
高速发展流动的现代社会,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却也在限定我们的思维。在时代的追迫下,我们越来越勤勉地躬身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却时常忘却了直起腰来做远景的凝眸与回顾。纵观当下的
儿童文学创作,我们有太多的作家太多的题材集中在都市领域,我们不知疲倦地反复书写着都市孩子的各种调皮捣蛋.各种成长的烦恼。我并非是指这样的都市生活没有书写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对这种资源及创作的过度关注和集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另一种缺失和遗漏。或许在都市题材之外,在关注眼前的近景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别样的远景值得去尝试与审视。而我以为这种远景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的远景,一种是空间的远景。后者对于当下的
儿童文学创作来说,似乎尤为稀缺。中国辽阔的幅员,多民族的文化,这些原本都该成为儿童文学表现的宽阔而厚实的资源领域。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忽视怠慢了对这些方面的挖掘与探讨。许多特有的文学资源被荒废在漫长的岁月之中,细想起来,不免可惜。
殷健灵看到了这份宝贵的资源,用她特有的开采方式,为今天的儿童文学贡献了一份可供成千上万的读者享受的精神财富。
变化着,不停地变化着,但却又永远是殷健灵。变与不变,这就是一个成熟作家的艺术辩证法。她可以随意转换自己的写作场景,但是其关注的精神内核却又是恒定的。这本《天上的船》,在西南边陲繁密的
雨林穿梭中,一以贯之的依然是殷健灵对于质朴人性、温暖情感、浪漫理想的追寻。打开文本,我们依然看到的是她。
相较于都市里居住在钢筋铁骨建筑中衣食无忧的孩子,这些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孩子,物质的困窘,人世的沧桑,往往使得他们过早地参与到人生的艰辛当中,也因而过早地体会到人生中许多深刻的情感,诸如:孤独、尊严、信念……“苦难”注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这个故事几乎就是以“苦难”开始的。那个名叫“岩糯”的男孩失去了父母,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那个精灵般的“奈娜”,刹那之间失去了挚爱的父亲。深重的苦难,并没有给这部小说涂抹上压抑而悲伤的基调。反而一如透进“瑞福里斯”密林中的阳光,明亮坚韧得让人炫目。 “岩糯”和“奈娜”执拗地相信他们的父母只是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只是飞去了天堂,与丛林融为一体。那艘犹如
诺亚方舟遗址一般的“天上的船”,多少是有一点理想化的寓意的。
殷健灵以她独有的女性温情弱化了“苦难”的色彩,融解了“死亡”的阴冷,她让人生的生离死别在孩子纯净的目光下变得简单变得自然变得温暖。“苦难”中,孩子们坚守信念,追寻美好的奔跑姿态,也着实感人。
而这些孩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切高贵而优秀的品质,譬如勇敢、善良、宽容、积极等,大概都离不开大自然风霜雨露的滋养。他们与自然为伴,一草一木,一声鸟啼,一片蛙鸣,在他们看来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极为生动的存在。他们读得懂自然给予的一切启示,也娴熟地掌握了一整套在自然中生存的法则。万物交汇、光影变幻的大自然直接塑造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感知方式与态度。故事中,刺激惊险的丛林探险,与其说是一段成长的历程,倒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的探索与领悟。在这种探索中,一种生命形式的结束只不过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这也许是人类最纯粹最原始的本性。
如今的孩子早已失去了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也同样失去了融入自然的能力,这时常让人隐忧。因为一个民族文化气质的形成绝不仅仅是靠书本文字的熏陶,而更多的应是得益于对大千世界的直觉感悟,必得到日光下,感受微妙稀奇的光与色的交织,聆听万汇百物的动静。培养与自然的亲近并不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一切微小细弱的事物皆有着最为深厚的内蕴。而对于文学来说,审美的世界产生于云彩、月光与薄雾等风景之中。只有这样的一个世界,才能圆满地表达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在一种普遍温柔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也许急需一种充满着原始自然气息,充满着山野丛林中活泼泼的野性的文字与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殷健灵的这部《天上的船》显得弥足珍贵。
下一次,她又要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呢?
2014年4月6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
文摘
我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人
在奈娜出现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人。
我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我和亲爱的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说,我的爸爸和妈妈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在我出生后不久,他们就一起飞走了。每到夜晚,我就独自一个人坐在竹楼的外廊上对着天上的星星说话。我把爸爸的星星叫作“狮子”,它是夜空里最亮的一颗。我把妈妈的星星叫作“仙女”,它紧紧挨着“狮子”,看上去比“狮子”稍微小一些、暗一些。当我仰望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我眨眼睛;我在心里对他们说话的时候,我也听到他们在对我说话。我们说了很久很久的话,又相互看了很久很久。后来,我困了,奶奶催我去睡觉。当我走回房间的时候,一回头,还能看见他们在依依不舍地望着我。
不过,如果是下雨或者起雾的夜里,我就见不到他们了。但我能听到他们。漆黑的夜里,站在外廊上,雾和雨飘过来,能听见院子里的
芭蕉在快活地唱歌。很轻很轻的歌声,比奶奶纺织的丝线还要轻柔。那声音,嘤嘤的,像微风轻抚树梢,像露珠滴落蕉叶,像小鸟掠过清波。我想,那一定是爸爸和妈妈在唱歌给我听。
我叫岩糯,这是我的乳名。奶奶说,将来我当了爸爸,还会有新名字。不过,我不要什么新名字,我喜欢叫“岩糯”,因为这是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取的名字。可是他们不叫我“岩糯”,他们叫我“木瓜”。我说的“他们”,是补瓦和小罕他们,是我们班级里所有的人。如果他们不高兴了,连“木瓜”都懒得叫,干脆叫我“傻瓜”。
“岩糯,你说说看,假如奶奶今年72岁,孙子今年12岁,奶奶的岁数是孙子的几倍?”算术课上,长辫子的玉香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
玉香老师叫我的时候,我正盯着课桌上的木头纹理发呆。我把那些弯曲起伏的纹理想象成群山,我趴在桌面上,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爬山”。
我一发呆,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你说说看,假如奶奶今年72岁,孙子今年12岁,奶奶的岁数是孙子的几倍?”玉香老师重复了一遍。
“不对,我奶奶今年61岁,我9岁。”我站起来说。
话音没落,补瓦带头笑起来。他用手指着我,笑得东倒西歪。
玉香老师耐住性子,跟我解释:“我知道你9岁。可是我现在说的是数学题。”
“哦……”我如梦初醒。也许是太紧张了,我再怎么用劲儿想,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我在想这道算术题的时候不经意地抬起头,眼睛望向天花板。天花板上左一道右一道裂缝,布满了各种形状、大大小小的斑点。那些斑点有的像
大象,有的像孔雀,有的像
凤尾竹……真有趣!
“想好了吗?”玉香老师催促道,她的声音里有几分不耐烦。
坐在我身后的小罕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小罕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
小罕说的答案我没有听见。我坐下来,继续抬头望着那些斑点出神。
“你在看什么?”玉香老师埋怨我。
“那些斑点……”我说。
很多人开始哧哧地笑。“木瓜”“木瓜”,他们低声叫着我的绰号。当他们取笑我的时候,就会这么做。
但我并不生气。
下课了,所有的人都拥到操场上去玩。
补瓦和小罕他们玩起了跳花竿。没有竹竿,他们就用小树林里捡来的长树枝代替。由两个人分别握住长树枝的两端,蹲下身子有节奏地移动长树枝。两根长树枝一会儿并拢,一会儿分开,让人眼花缭乱。那个跳的人按照握竿人的节奏,在花竿中跳进跳出,要是触碰上花竿就算输……
P2-5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