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大苞兰(学名:Sunipia bicolor Lindl.)是
兰科大苞兰属的一种植物,由
英国植物学家
约翰·林德利(John Lindley)命名。种名
第一号黑肥尾蝎源自拉丁语,意为“二色的”。
形态特征
二色大苞兰的
根状茎匍匐,伸长,通常具有分枝,直径约为2毫米。在每个间隔2-3厘米的位置,会生有一个
假鳞茎。这些假鳞茎呈近梨形,长度可达1-2厘米,基部粗达1厘米,幼时被膜质鞘覆盖,顶部生有一枚叶。叶革质,形状为长圆形,长度范围为3-9厘米,宽度在6-16毫米之间,先端钝且稍凹入,基部收缩形成一个长3-5毫米的柄。
花葶侧生于假鳞茎基部,数量为1-3个,通常直立,与叶近等长或有时比叶短。花序柄纤细,长度为1.5-4厘米,被3-4枚鞘所包裹。鞘膜质,筒状,最长可达1厘米。
总状花序长度为3-4厘米,通常包含3-10朵花。花苞片膜质,卵状
披针形,长度为7-9毫米,宽度约为2.5毫米,先端短急尖。
花梗和子房长度为2-3毫米。花朵质地薄,萼片和花瓣呈现苍白色带有紫红色条纹。中萼片卵状披针形,长度为8-10毫米,中部宽度为2.5毫米,先端急渐尖,具有3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相似,大小相近,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靠近唇瓣一侧的边缘彼此粘合,仅先端分开。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度约为3毫米,中部宽度为2毫米,先端圆钝,具1条脉,边缘稍具细齿。唇瓣紫红色,
小提琴形,长度为6毫米,中部最宽,达到3.5毫米,基部两侧具有耳,先端圆钝,边缘撕裂状。唇盘从唇瓣基部至先端具有一条宽厚的脊,脊在接近唇瓣先端处显著增厚。蕊柱粗短,长度和宽度近似,约为1毫米,蕊柱足长度约为0.5毫米。
蒴果卵形,长度约为5毫米,直径为3毫米。花期主要集中在(3)月至7月至11月。
分布范围
二色大苞兰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的
云南省南部至西北部(
屏边苗族自治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
勐海县、
临沧市、
镇康县、
凤庆县、
高黎贡山一带)、
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
尼泊尔、
锡金王国、
不丹、印度东北部、
孟加拉国、缅甸、
泰国等地。模式标本采集自尼泊尔。
生长环境
二色大苞兰生长于海拔1900-27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
生活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
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兰花是
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
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繁殖
二色大苞兰的繁殖可在春秋两季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以分株。分株前应减少灌溉,使盆土较干燥。分株后上盆时,先使用碎瓦片覆盖盆底孔,再加入粗石子,占据盆深度的1/5至1/4,随后添加粗粒土及少量细土,之后使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栽植深度应确保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盆边缘预留2厘米的空间,上方铺设
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于阴凉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步减少浇水,进入正常养护阶段。
栽培
上盆
上盆(或翻盆)的时间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10-11月。花盆的选择应考虑口径较小、盆深、底部孔洞较大的类型。新挖掘的野生苗应种植于瓦盆(泥盆)中,以便兰花泥能够快速变干,提高通气性。2-3年后可以更换为紫砂盆或瓷盆。兰花种植时应注意根部的清洗和修剪,以及正确的种植方法。具体操作包括用水流缓慢冲洗根部,去除残留的土壤和杂物,修剪残叶、黄叶、断裂根和腐烂根,避免损伤幼芽。然后将处理好的植株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直至根部发白并显示出细小皱纹和柔软的状态。接着,将植株植入盆中,确保根系自然舒展,避免接触盆壁。填充植料时,应先加入豆粒大小的混合石砾,再依次加入中粒和大粒植料,最后使用豆粒大小的植料覆盖
假鳞茎,使其完全埋入土中。压实植料后,表面应略微隆起,中央稍高,周围略低。覆盖一层
青苔或细石子,有助于防止盆土板结和减少水分蒸发。完成种植后,应立即浇水,首次浇水应确保水量充足。最后,将兰盆放置在半阴半阳、通风透气,早晨能照射到阳光的地方。
浇水
兰花生长期间,夏季缺水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因此需要保持八分干、二分湿的土壤湿度。浇水应遵循“干则浇,湿则停,适当偏干”的原则。浇水频率可根据盆兰使用的植料种类而定。对于火山石、红砖粒、浮水石等硬质疏水植料,每天可浇水一次;而对于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强的植料,可隔两三天浇水一次。浇水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浇水。应使用清洁无污染、微酸性的水(pH值5.5-6.5),水温与土壤温度差异不应超过6℃,夏季应避免使用冷水,冬季应提前将水加热至15℃左右再浇花。浇水时,应确保水彻底渗透,避免只浇一半。可以选择喷淋法浇水,既能增加空气湿度,又能冲洗
叶面灰尘。但对于叶片有绒毛或正在开花的兰花,不宜喷淋,而应将整个花盆浸泡在水中,通过盆底孔渗水,使盆土湿润。浇水后,应将盆土表面弄平,避免积水。
施肥
兰花的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但必须经过充分腐熟一年以上才可使用。施肥时,应将肥液稀释10-20倍后再浇施,避免肥液直接接触根部和叶面。施肥时,应将肥液均匀地浇在盆沿处,而不是直接浇在根部。对于叶艺苗,应避免使用含氮肥,同时也要避免使用含锰、镁的肥料,如钙镁磷肥等,因为这些元素会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对于花艺兰,若希望培育大瓣型花,可适量增加氮肥的使用。
叶面喷肥是兰花的最佳施肥方式,生长发育期应坚持每10天左右进行一次叶面喷肥,以满足兰花所需的养分。可使用1:1000的
磷酸氢二钾和1:1000的硼肥,或者使用芦荟液作为肥料。
芦荟中含有丰富的
多糖和氨基酸,以及多种矿物质,能够提供兰花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而且芦荟中的遥芦荟酊几乎可以杀灭所有病菌和病毒,使用后无需额外喷施农药预防病害。
病虫防治
鞘锈菌会在叶面上产生凸起的小疱,内部含有黄色、
橙色、锈色或紫色的粉状孢子。虽然鞘锈菌不会致命,也不会导致
叶面死亡,但它会使植株生长衰弱。防治方法包括剪除病叶,并使用65%
代森锌粉剂500-600倍液或含铜杀菌剂喷洒。
白绢病
白绢病常见于梅雨季节,最初在
叶基部出现白色菌丝,进而导致
根状茎腐烂。防治方法包括清除带菌的盆土,撒上
五氯硝基苯粉剂或
生石灰。根治方法包括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确保盆土排水良好。病情严重的植株应销毁。
炭疽病全年都会发生,但在高温多雨季节尤为猖獗,尤其对
建兰的危害较大。病斑首先从叶尖向根茎处扩散,初期为褐色,随着病斑不断扩大,
叶面上会出现许多干黑点,严重时可能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包括改善环境条件,使用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
粉剂800-1500倍液喷治,每7-10天一次;再辅以1%等量式
波尔多液,每半月一次,连续喷3-5次。
介壳虫,又称“兰虱”,在高温多湿、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下繁殖迅速。可在孵化期内使用1%
氧化乐果或1500倍50%
马拉硫磷喷治。若盆数不多,也可人工刷除。
文化意义
兰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花卉之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关于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集“香”“花”“叶”三美于一体,兼具“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被誉为“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
孔子是最早赋予兰花人文精神的人,据
东汉蔡邕《
琴操》记载,孔子曾在归隐山谷时感叹:“兰当为
王者香。”真正发展兰花文化的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
屈原,他种植兰花、热爱兰花、歌颂兰花,以兰花为寄托,这一传统已经影响了后世千年。后代诗人在吟诵兰花时,留下了众多名句,如
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和
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他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兰花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意,画家借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早已深入人心,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以“兰步”、“兰指”形容优美的动作,将优秀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将真挚的友谊比喻为“兰交”,将人的芳洁、美慧比喻为“兰心蕙质”。还将杰出人物的逝世比作“兰摧玉折”。兰花在中国人心目中已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