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祖明
长征三号甲火箭总设计师
贺祖明是中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出生于湖北省新洲阳逻。他是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总设计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2003年11月1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进入7.5小时倒计时时,突然出现了问题。贺祖明在得知情况后,镇定地对现场工作人员说:“还来得及,我们还有1个小时的时间。”在他和总指挥的精心指挥下,长征三号甲火箭于次日凌晨成功发射中星20号通信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贺祖明为新洲阳逻人,在家排行老四,初中就读于新洲二中,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黄冈中学,1960年毕业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作经历
1965年进入中国第七机械部(现航天航空工业部),曾担任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2004年担任嫦娥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从1986年担任研制长征系列火箭以来,已成功进行了100多次的发射。
2003年11月,在他和发射总指挥的精心指挥下,长三甲第八枚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0号通信卫星。
2004年10月,长征三号甲火箭第九次笑傲长天,成功地将风云二号C星送入预定轨道。
2005年4月,中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刺破夜空,将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自1999年以来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刺破长空,成功地发射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作为长三甲火箭的总设计师,他在“准时发射”“24分钟的规定动作”等发射要求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人物事件
几十年硕果累累
贺祖明在几十年的运载火箭研制中,获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特别是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中,贺祖明通过研究和试验制定出低温火箭箱体预冷设计规范和安全应用等技术制度,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以及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低温火箭技术设计和应用的开拓者。
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中,他负责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以国家“862”工程立项为背景,提出了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等三枚运载火箭为系列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按“三化”(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思想和原则进行总体方案设计,为我国运载火箭的“三化”设计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走向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使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成为我国当前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
此外,他还成功地完成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各项发射任务达15次之多,将15颗国内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航天发射领域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执行国家“三星”任务中,他详细制定了“三星”发射的力学环境条件,并采用了速率陀螺冗余等多项新技术,为“三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良好条件。
抢救“受伤”火箭
为执行中星20号卫星发射任务,贺祖明总师带着他的队伍,于2003年10月进驻秋高气爽、水秀山青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可就在临发射还有20多天的时候,长征三号甲火箭突然遭受撞击,情况紧急,负责飞行试验现场工作的科技人员们个个心急如焚。
那是10月22日,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转场,一级、二级、三级先后完成了级间对接,完成了垂直度调整和粗瞄。在进行火箭与活动塔的协调过程中,各层活动平台陆续推出。15点30分左右,当发射中心操作手打开活动塔七层平台时,液压系统电磁阀突发故障,活动平台不听“指挥”,到了该停的位置仍继续前行,“停止”、“回退”开关不起作用;切断电源后,活动平台仍无法停止,莽撞地挤到了火箭娇贵的身躯。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火箭受到挤压向另一侧倾斜,而另一侧的八层平台早已推出到位,其边缘尖端正好与火箭贮箱前部撞上,压迫了绝热层,并留下了压痕和裂口。发射队员们被这意外的一幕弄得惊呆了。“火箭受伤了!”“伤得重不重?影响发射吗?”从火箭总指挥龙乐豪、总设计师贺祖明,到普通发射队员个个心情沉重。
要知道火箭伤得重不重,首先要对火箭进行全身“体检”。发射队立即组织参试队员对箭上各系统单机、电缆、接插件、导管、活门、连接面、螺栓等进行全面仔细检查。
贺祖明,这位两鬓斑白的硬汉经历过无数次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面对突发事件,他显得异常冷静而果断。他和总指挥商讨后,布置发射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一是“外伤”,二是“内伤”。“外伤”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损伤,如结构变形、断口、裂口等;“内伤”指通过检测、测试、分析对比才能知道的损伤。
一场紧急抢救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战役就此打响。战役分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对所发现的受损结构及系统部件进行修补和更换;其二是对火箭可能存在的内伤进行全面检查。首先是对变形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和验证,通过变形测量和计算,评估结构的受力情况,得出能否发射的结论。经过反复检查和计算,证明火箭虽受挤压,但未造成箭体结构刚度削弱,不会影响飞行稳定性。
28日,专家组讨论了设计师系统提出的分析试验和可以继续发射的报告。专家们同意设计师系统的意见,一致认为火箭整体结构刚度、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火箭可以使用,并在核查结论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从22日到28日,整整7个劳碌的白天和无眠的夜晚。经过前方后方的密切配合,经过发射队与发射基地的良好合作,经过专家和发射队员们夜以继日的紧急“抢救”,“受伤”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完好如初。她像一个待嫁的新娘,静静地等候着好日子的到来……
风云直上九万里
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凝聚着全体研制队员和发射队员心血和汗水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喷着火焰,第九次笑傲长天,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再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为了这颗星发射成功、正常运转,无数人在为它“保驾护航”,其中贺祖明总设计师功不可没。
作为总设计师,贺祖明对火箭各个系统甚至各个零件都了如指掌。在他与龙乐豪总指挥的组织指导下,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整体设计力求高起点,控制系统经过精心设计,设备数量由长征三号火箭的近70台,减少到近30台,从而大大简化了系统,提高了可靠性。长征三号甲火箭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主要包括大幅度提高有效载荷能力,第一次采用四框架平台设计等。贺祖明总设计师就是当时四框架平台的推动者,他经过仔细查阅国内外资料,提出了利用四框架平台取代现有火箭三轴平台的设计方案。由于这个方案设计难度比较大,一些专家曾对此表示质疑。但是当时,贺祖明却和其他的技术人员以严谨务实的态度,经过艰苦努力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此次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与过去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相比,共有包括三“新”在内的技术状态改进共30余项,火箭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一“新”是火箭首次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星箭“第一次见面”,两者之间的接口、环境等都是新的;二“新”是为提高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可靠性而采用了一项新技术,即“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这也是中国运载火箭第一次使用,使之与惯性平台组合构成主从冗余,增强了火箭可靠性;三“新”是地面支持设备的一项更新,即容积100立方米的氢气运输加注车第一次使用,从而使火箭燃料加注更可靠、更安全。在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过程中,贺祖明常常和设计人员一起,以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为原则,在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可以说,长征三号甲火箭之所以能够取得九连胜的业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研制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替代工作创绩效
1999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决定以性能更好、运载能力更高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替代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C星。尽管有过八次成功发射经验的积累,但对于第九次发射,整个发射队没有丝毫的懈怠。9月初,火箭发射队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结合长征三号甲第九发火箭的情况,发射队下发了相应的发射质量控制措施,确定了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的任务目标和“操作零失误,现场零事故,产品零缺陷,飞行零故障”的质量目标。
为了确保火箭发射成功,试验队严格按照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提出的“更严、更慎、更细、更实”的质量要求,并将其落实到每一名队员的每一项工作中,确保了飞行试验圆满成功。作为这支“长征三号甲”发射队中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贺祖明总师经常教育年轻队员对待工作要细心、小心,还要充满责任心。在他的影响下,老同志们特有的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优良传统在发射队发扬光大,使年轻人快速走向成熟。
再续辉煌雪“前耻”
发射
2005年4月12日,这个日子在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航天的国际市场开拓中写下了重要一笔。这一天的晚上8点,中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刺破夜空,将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自1999年以来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火箭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亚太六号卫星准确进入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可将质量为5100千克左右的有效载荷送入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第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4次飞行。3月初,贺祖明总师就和总指挥岑拯带领着自己的研制队伍进驻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2005年发射的起点,这是长征火箭对外发射服务间断6年多后,再次发射外星,事关长征火箭的品牌和信誉,为此,贺祖明和他的火箭发射队员把目光紧紧地放在了火箭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上。
测试
为了这次发射,贺祖明总师和岑拯总指挥采取了更严格的研制测试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仅出厂前的全箭测试就进行了两轮,总检查次数达17次。进发射场后,技术人员在一次测试中发现了稳定系统的零位略有偏差,尽管在技术要求范围内,但是总体和分系统人员还是精益求精,把有关测试工作重新做了一遍。发射队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航天的国际市场开拓和长征火箭的声誉都在自己手中,所以大家都带着一种使命感力求把工作做到最细致。
从上一次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到这次发射,已近6年的时间,“长三乙”队伍中补充进了许多“新鲜血液”。针对这种情况,贺祖明和总指挥一起研究,要求发射队全体队员都要全程跟踪流程,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更是要烂熟于心,以使年轻人尽快进入情况,熟悉火箭的状态并处理各种问题。
贺总说,发射队承担了光荣而重要的使命,以技术为本的航天人应把使命落实到具体的技术要求中,特别是一线的技术人员工作着眼点必须落在实处。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自觉按照程序,按照要求,按照细则和规程文件来执行,领导的要求最终要通过规范化、高标准的工作来实现。
高质量
实践证明,发射队队员们严慎细实的工作打造出了经得住考验的产品质量,所以在发射场无论是总指挥岑拯、总设计师贺祖明,还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元老龙乐豪院士,都对这次发射充满了成功的信心。火箭在发射场测试中的表现也堪称最佳,箭上产品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套用流行的说法就是“合格百分百”。
倾尽全力为“嫦娥
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月球探测工程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大里程碑。而我国也决定,于2004年初正式开始实施“嫦娥”探月工程。按照系统分工,“嫦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运送“嫦娥一号”飞天的任务将由长征三号甲火箭承担。
面对这一挑战,贺祖明总师和岑拯总指挥表示,坚决按照各级领导指示精神和提出的工作目标,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遵循研制程序,根据自身的情况,解决好研制、发射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各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团结一心,全力以赴确保发射成功。
神圣的事业,光荣的使命,让两鬓已经斑白的贺祖明更加坚定了为之奋斗的信心。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为了向中国航天和全国人民献礼,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航天事业之中,并与他的研制团队,夜以继日,集智攻关,倾尽全力地奋战在搭建天梯的伟大征程中。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