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云,1962年3月生,湖南省
浏阳市人,著名水稻育种专家,Y两优系列广适性超级杂交稻发明人,农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科出站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南大学和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983年,邓启云被分配到
安江农校教书。1992年和1994年,邓启云连续发了几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1996年,他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度,发表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上。2007年,邓启云选育成
Y两优2号。2011年,Y两优2号在湖南
隆回县超级稻攻关田突破百亩平均亩产900公斤,次年,邓启云“
下海”创立了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2018年1月8日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作为主要带头人之一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2021年11月3日,在第四届“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邓启云公布了团队的最新成果,
耐热超级稻新品种已经研发成功。
长大后,邓启云就读于乡上的中学:
浏阳蕉溪中学。1979年邓启云考上了本科线。教导主任与班主任下了死命令,要他报
湖南农业大学。于是他在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念完了本科。
1988年,邓启云下定决心离开农校,邓启云联系了一个单位——
袁隆平所在的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听说他想调过来,立马派人调了他的档案,最开始的两年,袁隆平让他做
杂交水稻栽培生理研究。
1992年和1994年,邓启云连续发了几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1996年,他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度,发表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上。这一安全起点被权威部门认可和采纳。1997年,他考上了袁隆平的博士研究生,袁隆平直接指导。七月,
袁隆平布置课题,他很关注与康奈尔大学合作研究的马来西亚高产基因,一个可以增产17%,一个18%,就让邓启云做这个研究,把这个基因通过杂交引到杂交水稻上来。但10月份,袁隆平在南京参观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突然来了灵感,他改变思路,让邓启云做超级稻理想株型研究。
2001年3月,已经博士毕业的邓启云在海南三亚的一块试验田转悠时,看到一株不育株,而后精心培育并命名为
Y58S。邓启云用这个不育系配组选育出
Y两优1号,9月底,Y两优1号比超级稻“两优培九”增产了18.8%。2007年,邓启云选育成
Y两优2号,2年后通过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国审、2013年又通过长江上游国审。这个品种的出现,在高产的同时还拥有较好的米质,一改人们印象中“
杂交水稻不好吃”的传统认知。
2012年,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鼓励下,加上自己对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的期待,邓启云“
下海”,创立了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他带领企业专注于广适性优质超级稻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与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袁创公司建成了体系完善的优质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平台,是新种子法出台后湖南省首家认证的“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种子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种子协会AAA信用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年后,农业部验收专家组组长、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程式华,在
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田间举办的中国超级稻第四期研究进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严格测产,湖南省浦县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片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0公斤的世界新纪录。”2018年1月8日,在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作为主要带头人之一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
2021年11月3日,在第四届“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邓启云公布了团队的最新成果,
耐热超级稻新品种已经研发成功。
Y两优广适性超级稻发明人,中国第二期超级稻“
Y两优1号”、第三期超级稻“
Y两优2号”、第四期超级稻 “
Y两优900”的选育人。截至2024年,Y两优广适性超级稻累计推广2.5亿亩,增产粮食205.7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359.9亿元。
2001年9月开始,邓启云担任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03年,担任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开始,担任
中南大学隆平分院,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2011年任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杂种优势机理方向首席科学家,2020年开始,任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培养已毕业博士研究生8名和在读博士生2名,2020年指导的博士生姚栋萍获国家奖学金;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1名。
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邓启云对于水稻育种有浓厚的情怀和执着的追求,让中国的水稻更有国际竞争力是他的初心和坚守。(
消费日报评)
2024年2月,《
半月谈》2024年第1期内容为农业测产谨防数据失真,邓启云表示,要收紧测产口子,坚决遏制“一测就破纪录”现象。目前部分测产仅由一些地方协会甚至区县农业部门牵头,有些地方自导自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他建议,测产主体除必须公布相关品种数据、农业投入品数据、田间管理数据等关键信息外,还应在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