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琴(1927年4月1日-2020年6月7日)是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长女,出生于湖北汉口,祖籍湖南宁乡。她曾在
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担任
俄语教师和副教授,并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和公安部授予的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刘爱琴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2020年6月7日,刘爱琴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人物生平
刘爱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到迫害致死,哥哥被污蔑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受到批斗和残酷折磨,逼迫卧轨自杀,弟弟也被捕入狱,她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押往农村
劳动改造,丈夫逼迫与她离婚。1979年得以平反。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副教授。
早年经历
1927年4月在湖北汉口出生后,即被交给汉口一户工人家庭抚养,曾当过
童养媳。
1939年11月留学
苏联,学习俄语,13岁参加革命。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49年9月-1950年8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俄语教师。
1953年7月-1958年7月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局工业处科员。
1958年8月-1978年2月担任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工业处科员。
1978年3月-1980年9月担任河北师范大学俄语教研室教师、副主任。
1980年9月-1983年2月在对外贸易部国际贸易研究所苏东组工作。
1983年3月-1984年9月担任国际政治学院一系俄语讲师。
1984年9月-1991年5月担任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外语系俄语讲师、副教授。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20年6月7日19时43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家庭成员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刘爱琴曾在
莫斯科通讯技术学校经济计划系学习,凭借自己的
俄语专长,对苏联经济有广泛的研究。
刘爱琴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工作期间,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工作积极肯干,生活艰苦朴素,团结同志,作风正派。
1983年3月,刘爱琴同志调入国际政治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前身)从事俄语教学研究工作。她授课语音纯正,词汇丰富,语感强,听说能力突出,知识面广。课堂上教学态度严肃认真,注意狠抓学生俄语基本功的训练,善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运用于教学。她具有较高的俄语翻译水平和一定的写作及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陆续发表过一些俄语论著和译著,是我国汉译俄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别是她对苏联经济的研究具有独到之处。
刘爱琴同志生活上关心同事,思想上要求进步。她是高干子女,却从未向党组织提过任何过分的要求。她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却从未耽误给学生上课。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主动承担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当时没有教材,她自己动手编写。学生们反映她既教书,又育人。她平易近人、德高望重,深受同事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老大姐” 。
社会活动
2016年4月2日,刘少奇女儿刘爱琴在南京
雨花台区致祭烈士。她的母亲
何宝珍同志1934年秋,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
人物事件
11岁之前,刘爱琴是个小流浪儿,不知道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1927年,父母忙着组织
武汉市工人运动,革命形势严峻,便把刚出生不久的她托付给汉口的一位革命积极分子,“养父养母把她当作亲生孩子养大,当时家里很穷,连个固定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刘爱琴生前回忆。
到了8岁那年,养父母连苦日子也快支撑不下去了,只能把刘爱琴送到城里的亲戚家。养母前脚刚走,那家人就扔给她一把扫帚,让她干活。之后,干活和挨打成了刘爱琴的日常生活,“每天天不亮,她就被喊起来劈柴、扫地、担水、烧火,整天都在不停地干活,稍不满意,就会挨打,胳膊上、腿上,到处是淤青。”刘爱琴说。
后来她才知道,自己是被卖给这家当了童养媳。
11岁才和父亲见面
刘少奇随革命队伍到达
延安市之后,把一张
何宝珍的小照片交给同志,请他们帮忙到汉口找寻失散的女儿,但没有音讯。后来,周恩来得知此事,委托汉口一家报纸刊登照片和寻人启事,才找到了刘爱琴的养父,进而找回刘爱琴。
1938年3月,刘爱琴和几个孩子一起终于离开武汉,到延安,来到了父亲刘少奇的身边。她也知道了母亲何宝珍牺牲的消息。
原来,1933年,何宝珍在上海参加革命时被捕,后被押往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英勇就义。
刘爱琴和父亲相处非常愉快,但仅仅在父亲身边呆了一年,她就和哥哥一起,被送往
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一呆就是10个年头。直到1949年,才和父亲一起回国,参加工作。
刘爱琴曾先后在
河北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担任
俄语教师、副教授。她曾获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以及公安部授予的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