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周(1902.9.20-1983.10.31),
谱号同棠,名化予,江西萍乡人,物理
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获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
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学周从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远红外光谱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谱带系,阐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领导
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的研究开展超纯分析、痕量分析以及环保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光谱、波谱、
结构化学研究工作晚年组建了
激光化学研究室并应用光谱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氧化机理。
人物生平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9月20日,吴学周出生于
江西省萍乡市一个教书先生家中,祖父是
清代举人,父亲以教
私塾为业,崇尚新学,思想开明,勤奋好学,1909年专门到
萍乡师范学校改学新学。吴学周自幼受着良好的
家庭教育,特别是他父亲对他启蒙影响很大。
1916年(民国五年),吴学周考入萍乡县立中学,接受较系统的
自然科学教育,他对数理化有浓厚的兴趣。
1920年(民国九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
东南大学,即现在的
南京大学),学习
化学。
1924年(民国十三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经
张准教授推荐留在化学系任助教。
1927年(民国十六年),经
吴有训教授介绍,曾在江西省立南昌中学高中部任教半年,然后回东南大学继续任化学系助教。又经吴有训教授推荐,参加
江西省教育厅公费留学生考试,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学习的资格。
1928年(民国十六年),吴学周来到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
物理化学。
1931年(民国二十年)夏,被授予博士学位。同年在《
JA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 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HCl溶液中四价还原成三价铱的还原电位》(Redu ction Potential of Quadrivalent to Trivalent
铱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 on)和《铱的电位测定》(Potenti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idium)。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赴德国达姆斯塔特高等工业学校从事
光谱学研究。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夏,应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邀请,吴学周回国担任化学所的专任研究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夏,中央研究院
蔡元培院长委任他为代理所长,主持筹建科学实验馆。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
1949年7月,他参加了中华全国第一次
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
东北地区参观团。
1950年,应
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电邀来京,与严济慈、
武衡等一起去东北组建科学院东北分院。
1958年,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和附设的化学学校与
技工学校。
195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长春应化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光谱实验室。
1978年,吴学周以分子光谱专家的身份冷静分析了
中原地区在这个领域的状况,注意到进口光谱仪器很多,但分子光谱研究的论文却寥若星晨,有学术创见的论文则更少,存在着忽视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倾向。
1980年,他受
中国化学会的委托,举办了全国分子
光谱学习班,探讨了分子光谱
简正坐标计算的新方法,以及
电子计算机在分子光谱上应用等新技术,推动了中国分子光谱学的发展和应用。
198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10月31日零时20分,吴学周逝世。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吴学周是
中原地区最早把光谱数据应用于分子
常数和热力学函数计算的光谱学者。
氰酸、酸、
异氰酸酯和
卤化氰分子的
离解能的确定;
氢氰酸,CICN,BrCN,ICN,C2N2和
乙炔等分子在298K的值计算,对光谱研究均具有指导意义。他在开展光谱基础研究的同时,就注意了这门学科在
物理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他在
硫氰酸酯和
异硫氰酸酯的
吸收光谱考察中,基于每个分子具有两个连续吸收区而求出两种解离能,并认为解离成
烷基或
芳基,硫氰酸基或异硫氰酸基,是初始
光化学过程。在装备了
红外光谱仪以后,他又开展了红外与紫外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开创了
中原地区多
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新局面。有些工作是对国际化学界的贡献。
早年从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远红外光谱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谱带系,阐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亲自领导
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
化学问题的研究;开展超纯分析和痕量分析,以及后来的环保分析;主持光谱、波谱、
结构化学研究工作;晚年组建了
激光化学研究室并应用光谱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氧化机理。
1933年回国后,潜心于直线型、高度对称的多
原子分子
乙炔、联炔、双氰等近
紫外线吸收光谱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双氰分子吸收光谱中,发现一个新的光谱带系,把多原子分子的近紫外吸收光谱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美国的《化学物理》和
德国的《物理化学》等学术权威杂志上,陆续发表《丁二炔的紫外吸收带》、《氰酸和某些异氰酸酯的吸收光谱和解离能》、《乙氰分子的基频》等十余篇论文,开创了中国多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新局面。
1959年长春应化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光谱实验室,6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超纯分析基地。同时他还领导应化所不断扩展新的学科,开辟了
核能化学,低聚物化学,定向聚合,高分子物理等学科,在国内首次分离出15个纯
稀土氧化物,完成了
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新流图,制备了纯硅半导体,为中国确定了第一个自行研究与工业生产通用
合成橡胶的系列顺丁橡胶。在他的努力下,长春应化所成为一个拥有22个研究室的大型研究所。该所在有关单位协助下,成功地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激光拉曼光谱仪,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还建立了激光
同位素分离室,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的嘉奖。
论文著作
1:Wu Xuezhou (Sho-Chow Woo),
还原 Potential of Quadrivalent to Trivalent Iridium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JAmChemSoc,1931,53(2):469~472.
2:Wu Xuezhou,Yost DM,The Potenti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铱,J AmChemSoc,1931,53(3):884~888.
3:Badger RM,Wu XuezhouThe Absorption Spectra,Structure sn d Dissociation Energies of the Gaseous Halogen Cyanides,JAmChemSoc,193 1,53(7):2572~2577.
4:Wu Xuezhou,Badger RM,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Cyanogen Gas in the Ultraviolet,PhysRev,1932,39(6):932~937.
5:Badger RM,Wu Xuezhou,The Entropies of Some Simple Polyatomic Gas es Calculated from Spectral
数据,JAmChemSoc,1932,54(9):3532~3592.
6:Strong J,Wu XuezhouFar Infrared Spectra of GasesPhysRev,19 32,42(2):267~287.
7:Wu Xuezhou,Zhu Zhenjun (TCChu),The Ultraviolet Absorption Bands of Diacetylene,PhysRev,1935,47(11):886.
8:Wu Xuezhou,Zhu Zhenjun,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Diacetylene in the Near Ultraviolet,JChemPhys,1935,3(9):541~543.
9:Wu Xuezhou,Liu Dagang (Ta-Kong Liu),The Absorption Spectra an d Dissociation Energies of Cyanic Acid and Some Isocyanates,JChemPhy s,1935,3(9):544~546.
10:Wu Xuezhou,Liu Dagang,Zhu Zhenjun,The
Fundamental Frequencies of t he
氰气 分子,JChinese ChemSoc,1935,3(4):301~307.
11:Wu Xuezhou,Liu Dagang,Not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锌 and Cadmium Cyanides,JChinese ChemSoc,1936,4(6):518~521.
12:Wu Xuezhou,Liu Dagang,The New Absorption System of
氰气 Gas in the Near Ultraviolet System I,JChemPhys,1937,5(3):161~165.
13:Wu Xuezhou,Zhu Zhenjun,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Diacetylene in th e Near Ultraviolet,ⅡJChemPhys,1937,5(10):786~791.
14:Wu Xuezhou,Bemerkungen über die Grund Freguenzen des Dicyanmolekü s,Zphysik Chem1937,37:399~402.
15:Zhou Tomgqing (TCChow),Wu Xuezhou,Liu Dagang,On the under Wate r Spark Absorption Band of CuH,JChinese Phys1937,3(1):20~26.
16:Wu Xuezhou,Liu Dagang,Zhu Zhenjun,Wu Chi(Wu Chih),The Nearultraviolet Bands of Aceylene,JChemPhys,1938,6(3):240~246.
17:Wu Xuezhou,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Methylglyoxal,TransFaraday Soc,1945,41((part3)):157~163.
18:Wu Xuezhou,Zhang Shizeng(Sze-Tseng Chang),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 n of Methylglyoxal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Reaction with Hypoiodite Solution, JChemSoc,London,1945,162~165.
19:Wu Xuezhou,Wang Chenyi(
成姓Ⅰ Wang),Mechanism of Reaction of Alco hols,Aldehydes and Ketones with Hypoiodite Solution Ⅱ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henylglyoxal,JChinese ChemSoc,1947,15(1):1~10.
20:Wu Xuezhou,Zheng Shaoji (Cheng ChaoChi),The Kinetics of the Oxida tion of Formaldehyde by Hypoidite Solution,SciRecord,Academia Sinica, 1948,2(2):183~191.
21:Wu Xuezhou,Zhu Jinchang (Tsin-Chang Chu),Mechanism of Reactions of Alcohols,Aldehydes and Ketones with Hypoiodite Solution,Sci.Record,Academia S inica,1949,2(3):280~290.
22:吴学周,
芳香族化合物半导体中
载流子的热激发能,科学通报,1963,(7):49 ~51。
23:吴学周、朱晋、何迪洁,芳香族化合物与分子氧间的
电子转移光谱 及其与芳香族化合物的电子激发和光致氧化的关系,化学学报,1964,30(3):241~249.
24:吴学周、朱晋锠、林祖伦,
聚丙烯腈热处理的
反应机理,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通讯,1964,6(6):428~437。
25:吴学周、朱晋锠、席时权,非极性共轭分子电子光谱的
溶剂效应——在各种溶剂中的紫外
吸收光谱,化学学报,1964,30(6):519~525。
26:Wu Xuezhou,Zhu Zhenjun,The Absorption Spectra and Dissociation Energies of Some Normal and
异硫氰酸酯,JChinese ChemSoc,1973,5(3):162~169.
人才培养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应化所每年招收几十名研究生,在1980年招收了三名研究生。吴学周亲自为他们查找文献、选定课题,还选送了十几名研究生出国深造,为增强科研后劲。
社会任职
1933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
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39年开始,吴学周曾10次被选为
中国化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并担任过该会
物理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4年至1983年,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56—1983年,任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二、三、五、六届代表。
195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化工专业组副组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又当选为吉林省科协主席、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主编,《分析化学》、《
应用化学》和《应化集刊》等
出版物的主编。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我们永远学习吴老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 和崇高品质;永远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永远学习他伟大的奋斗和献身精神。(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王利祥评)
吴学周院士把毕生精力无私的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为建立中的光谱研究基地和中国化学事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新华网评)
吴教授早期在分子光谱方面的杰出工作,在某些方面至今还为人们所引用,他在
应用化学方面的后期工作,包括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将成为他事业的丰碑。”(
诺贝尔奖获得者、
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赫尔兹伯格教授评)
后世纪念
2002年10月
中原地区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了“吴学周奖”,以纪念长春应化所老所长,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学周院士。
2008年9月23 日,隆重举行了吴学周先生
雕像落成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