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大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MOE Key Laboratory of Macromolecular Synthesis and Functionalization),是在高分子学科上,满足理工结合、学科交叉、面向能源信息、人类健康、环境资源等方面需求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隶属浙江大学。实验室主任为李寒莹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杨万泰院士。
浙江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12月被批准立项建设,并于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围绕可控催化聚合、微结构与流变学、光电磁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和分离功能高分子五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科研经费达6.0亿以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发表SCI论文2200余篇,并应邀为Chemical Society Review、Progress in 均聚物 Science等刊物撰写多篇综述。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历史沿革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12月被批准立项建设,并于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次年2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郑强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13年9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第一轮评估;次年6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郑强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20年1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第二轮评估;同年10月,教育部任命李寒莹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万泰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定位
浙江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定位为:瞄准世界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前沿,建设成为理工结合、学科交叉、面向能源信息、人类健康、环境资源等方面需求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的上述方向形成明显优势,在中国居领先水平并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力。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同时积极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急需的重大技术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该实验室结合浙江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学科以及化学、材料、生物等相关的学科特色及人才队伍的构成特点,提出以分子设计及可控聚合为基础、以功能高分子微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线、以构建和实现特定功能为目标,设立可控催化聚合、微结构与流变学、光电磁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和分离功能高分子五个研究方向。从功能高分子的源头—可控聚合方向寻求突破,探索新的可控聚合方法和机理,解决可控聚合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制备结构可控的新型功能高分子。从微结构和流变学角度研究其结构-性能关系,阐明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演化与生成及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建立功能构造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实现各种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并实现在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实验室瞄准国内外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前沿,依托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通过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围绕可控催化聚合、微结构与流变学、光电磁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和分离功能高分子五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实现重要基础理论突破,发现高性能聚合物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原理,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及高分子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研究成果
机构人员
机构领导
实验室领导
学术委员会
研究队伍
学术带头人
固定人员
实验室有固定人员57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28人,研究员9人。实验室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形成了一支包括1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国家杰青获得者、9名国家优青获得者、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百人计划”研究员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流动人员
实验室通过国际和中国合作项目、讲座、访学等多种方式引进流动人员113人,其中求是讲座教授2人(Peter Fratzl、Rui Reis),兼任教授4人(任广禹、李魁然、安全福、王文新),兼职教授6人(陈学思、曾宏波、杨桂生、赵中、Andreas Greiner、Seema Agarwal)。实验室近5年访问学者4名,流动博士后达99名,包括进站博后49人、出站博后50人。博士后按研究水平设立“高层次培育计划”项目、特别资助、重点资助和一般资助多层次引进。积极引进国家杰青、院士及水平相当的校外教授等高水平人才为实验室兼职兼任教授。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实验室在本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到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比例达80%,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校级和院级SRTP项目。每年以本科生为主要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达20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IF:21.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4.4)等杂志。建有3个校外实习基地(南京南京聚隆股份、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均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行业领先企业。
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凝练现有学科方向,同时与校内院系交叉培养研究生7名,与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32名,依托学校“海外学术大师汇聚计划”筹建“功能高分子国际中心”。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高端人才的纽带作用,引进一批本科教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等成为荣誉和讲座教授,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平台。
实验室主动融入浙江大学本科生教学“四课堂”培养过程,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平台。2016年本科生李靖儒荣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竞赛银奖,2017年研究生白玮团队荣获浙江省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自2014年设立“浙江大学学生十大学术进展”以来,实验室培养学生的7项成果入选或提名。
研究生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浙江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养了数百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多种研究生课程,还联合培养了国际研究生,并设置了各种奖学金。
以上参考:
课程及教学情况
实验室积极承担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29门,其中专业必修课9门,全英文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23门,其中专业学位课程7门,专业选修课程16门,全英文教学课程2门。所有授课教师全部由教授、副教授承担。
开放交流
多项合作
2014年起,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神户大学(日本)膜和膜技术中心开始教育和研究合作,共同组织了多次国际会议/研讨会,超过50名学生和教授互访中心。从2015年开始,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建立了全面的科研和教学合作,成功举办了4届联合会议,实现人员互访56人次,互派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及年度联合会议不断优化合作机制,联合发表论文12篇。共建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创新论坛,联合发表论文9篇。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先生等中葡高级官员和专家多次访问中心。自2017年起,与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先进材料研究所建立年度互访交流机制,并签署合作备忘录。2017年3月,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发膜材料和水处理技术。2018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Lehn教授来访并深化相关合作,并成功邀请Lehn教授加盟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2018年12月,高长有教授带队赴斯坦福大学交流访问,就组织修复与组织再生等研究领域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达成科研合作意向。
2014-2018年期间,实验室共新增国际合作项目9项,合作经费达1084万元,与国际知名科研单位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国际合作方面,与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共建“功能高分子国际中心”,目前已于2017年成功举办“浙江大学芝加哥大学学术周”,参会人数300人次,学术报告18场。共计10名本科生赴对方进行暑期科研项目训练,4名研究生赴对方交流访问,一名博士毕业生赴芝加哥大学做博后,接收对方2名博士生赴实验室交流访问。实现互访3次,共联合发表科研论文三篇。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共建“超分子高分子生物材料”海外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大师汇集的国际化研究中心。
举办会议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办国际学术会议9个、国内学术会议7个,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16人次,其他报告总数超300人次。
资源共享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100万以上大型仪器12台,4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57台,20万以上仪器110台。2020年度新增40万以上大型仪器3台,20万以上仪器5台。实验室对这些大型设备进行了统一安置,成立实验室公用研究平台与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现有专职仪器管理人员8名。对仪器设备实行专人负责制,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保证设备的高效、正常运行,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此外,为每台仪器聘请了责任教授,参与仪器的管理、维护和功能开发,提高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科研服务。仪器面向全社会开放,仪器开放时数14550余小时/年,测试样数达34500余个/年,培训1720余人次/年。
相关事件
2018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葡萄牙期间,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的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习主席访问葡萄牙:创新中心主推科技合作”,成为中葡合作研究的旗帜项目。
2021年5月,浙江大学伍广朋研究员课题组报道了一类纸风车型的四核有机硼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25–40℃)实现了二氧化碳环氧氯丙烷的全交替共聚,聚合物选择性和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均到达了99%以上;最高聚合物的分子量达到了36.5kg/摩尔,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了45.4 ℃,均为该类材料报道的最高值。作者通过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分析、聚合反应动力学解析以及系列对比催化剂研究证明了分子内四核硼催化剂设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分子内环形顺序聚合的反应机理:二氧化碳与环氧氯丙在分子内四个硼中心轮流地交替插入和链增长。最后,作者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提出的聚合机理进行了验证。
参考资料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2023-12-24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2023-12-24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五个方向学术带头人.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案例一: 唐本忠,2006-2016年任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本科生培养.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研究生培养.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实验室人员承担.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2023-12-24
资源共享.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12-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实验室定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机构人员
机构领导
实验室领导
学术委员会
研究队伍
学术带头人
固定人员
流动人员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课程及教学情况
开放交流
多项合作
举办会议
资源共享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