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艺术馆之一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工作任务是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进行时事政策,两个文明建设,国内外形势、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艺比赛、文化科技知识讲座和展览游艺等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并侧重组织具有示范性的活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逐步走向高层次。辅导、培训群众文化业余文艺骨干、文化站业务干部及文艺社团(队)人员,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编印各种文艺材料和刊物。组织、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搜集、整理、完整、保护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料)。
历史沿革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的前身为崖县文化馆(站),1951年在崖州区成立,工作人员5人。1954年崖县人民政府从崖城迁址三亚,文化站也随之迁至三亚。1955年文化站改名为文化馆,编制9人。1958年陵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崖县三县合并成崖县(大县)后,文化馆机构也随之合并,称崖县文化馆。编制由原9人增至12人,隶属崖县委宣传部领导。文化馆办公及阅览室共有100平方米,固定资产有书刊几千册、书柜八个,幻灯放映机十几部,县财政每年拨给2.4万元作为业务经费。主要工作是:图书管理、文物收集、农村文化宣传及农村俱乐部建设。1958年为配合当时的大跃进,崖县文化馆在基层单位建立二个文化站:落笔洞红花村文化站、梅山公社文化站。文化站由县文化馆领导,经费由文化馆下拨,人员为不脱产人员。1960年原先合并的三县又分开,崖县文化馆编制降至9人。1961年郭沫若游历天涯海角赋诗二首,崖县文化馆立即请文昌市石匠将此诗镌刻于天涯石上,成为现今该处一重要的人文景观。1969年至1972年由于“文革”原因,取消文化馆,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并由文体局接管原文化馆。1973年恢复文化馆,文化馆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农村文化室,组建宣传队,组织文艺汇演等。1975年黄怀兴任馆长,林道芳任副馆长。1976年文化馆和图书馆分开,图书馆独立,文化馆馆址搬迁到三亚桥头新址。1984年初三亚设市,文化馆随之改为三亚市文化馆,其工作人员、编制、经费不变。1988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三亚文化馆同时改称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艺术馆的级别也由原股级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由原来的9人增至16人,经费增至8.9万元,艺术馆场地在文体局原办公楼占两层约350平方米,主要业务: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对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美术艺术摄影交际舞蹈等项目辅导,培训农村文化站(室)人员。此期间艺术馆设有舞厅、排练厅、录像厅,一批乐器、演出道具,演出服装和照相器材等设备。1993年文体局建一幢八层高文化大楼,分给艺术馆670平方米,该馆年经费达20万元,艺术馆下设音乐舞蹈部、摄影美术部、文字戏剧部、办公室、档案室,在原有的设备上增加了钢琴电子琴、复印机、JEEP、摩托车等。2002年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草,艺术馆由16个编制缩减为8个,艺术馆内设办公室、音乐舞蹈部、文学戏剧部、美术摄影部、少儿部。2007年至今王昌华任馆长。
机构设置
艺术馆机构设置为:馆长1人,副馆长1人,下设办公室、“非遗”保护中心、文学部、音乐舞蹈部、活动策划部、戏曲曲艺部、调研部、美术摄影部、书法部等九个部室。
近年来,在三亚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的重视和领导下,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和谐社会为主导,以“服务基层,引领示范”为己任,坚持“二为”方针,“三贴近”原则,组织实施导演了2009年海南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二届乡村文化中国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汇演活动并多次获奖;2009年、2011年举办了多场激情广场红歌会(参演人数有1000人左右、观看群众近30万人次);组织、参与鹿回头广场文化周文艺演出活动60场次,除此之外,还协助市委、市政府、市文体局完成了多项重大的文体赛事活动开幕式的节目编排工作。
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230期,参加学员3300余人次。2007年至今多次举办“庆六一”少儿美术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书画展、“庆元旦,迎新春”美术、摄影展等。
编辑出版《三亚文艺》8期,印发近12000册;该刊物填补了我市没有市刊的空白,为我市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创作、交流、展示的平台,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馆内干部及文艺骨干参加市以上文艺活动获奖12项,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艺术作品14余篇(幅),在市以上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发表、播出作品8篇,出版专著9部。2008年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一届乡村文化中国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汇演活动,其中我市选送的节目《红雨伞》获一等奖,我馆获得“优秀组织奖”;2009年海南东西南北中广场文化活动暨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南部地区)广场文艺会演活动,其中我市选送的黎族舞蹈《筛筛筛》获一等奖;黎族舞蹈《钻木取火》获二等奖,我馆获得“优秀组织奖”;回族舞蹈《婚礼舞》获三等奖;2010年参加省文体厅组织的黎族纺染织绣比赛荣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参加全省庆祝交谊舞比赛荣获团体二等奖;为三亚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在基层街道社区大力推广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和广场文化活动,三亚市共有社区业余文艺队40多支,经常在市区各大广场、社区组织各类文娱活动,他们每天早上的广场晨练和晚上的文娱活动已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截止2011年,我馆成功举办了四期两区、六镇文艺骨干培训班,培训学员170人次。
三亚市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2009年我市成功申报的“非遗”保护项目在全省最多。目前我市有市级保护项目9个;省级保护项目8个:国家级保护项目2个(《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其中《黎族打柴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家近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非遗”项目保护先进个人称号;目前我市“非遗”保护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6人,市级21人。2009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三届为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晚会,集中展示了我市“非遗”保护成果,营造了全社会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馆舍建设已纳入三亚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于“十二五”期间动工建设功能齐全的国家一级文化馆。建立健全文化网络。以现有的鹿回头文化广场、海月广场白鹭公园等为载体,举办高档次的大型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辐射中小型广场、公园、小区楼院的社区文化活动。以两区六镇街道文化站为依托,带动各社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领示范、服务基层”形成天涯文化、落笔洞遗址文化、海洋文化、福寿文化、校园文化、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军旅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网络体系。
获得荣誉
2021年7月30日,拟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