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男,
汉族,原籍
岑溪市,生于广西
南宁市,1951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激光陀螺专家、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8月,高伯龙被分配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4年,他被哈军工选调到该校物理教授会,担任物理教学工作。1971年,高伯龙调任由钱学森倡导成立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研究实验室。1978年,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1984年,他又成功研制某型环形激光器实验室样机。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7年,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了空间环路四频差动激光陀螺。2010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的
双轴旋转式惯导系统,有效解决了激光陀螺漂移误差而影响系统精度的问题,精度达到当时全国第一。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去世,享年89岁。
高伯龙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激光器”,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特别是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
美国、
德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制造技术的国家。
高伯龙曾获得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省级
一等奖4项,获1996年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8年6月,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南宁。1940年9月,高伯龙考入汉民中学。1944年9月,高伯龙进入高中二年级学习仅两个月后,就遭遇了日军对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侵略,高伯龙随学校撤退。面对国家的危难,他决定投笔从戎,抗击
日寇。同年,他与报名从军的同学们徒步前往
四川省入营。然而,目睹国民党军中的腐败,以及
青年军大部分并未实际参与前线作战,他抗敌的愿望破灭,转而更加坚定了他通过科学强国的志向。抗战胜利后,他复员后进入
上海市上海中学学习。1947年,他成功考入
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毕业时,他被评为
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届两名优秀学生之一。
工作经历
1951年8月,高伯龙被分配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4年,高伯龙被哈军工选调到该校物理教授会,担任物理教学工作。1956年,他晋升为主任教员、讲师,1962年晋升为副教授。1970年,高伯龙全家随校南迁
长沙市。在抱病参加两年建校劳动后,他重新走上讲台,为工农兵学员授课。同年,他担任
国防科技大学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副教授。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高伯龙调任由钱学森倡导成立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研究实验室。
1975年,全国高校撤销基础课部,高伯龙从所在物理教研室被分配到承担激光陀螺研制任务的学院三系304教研室工作。在参加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工作后,他结合实验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短时间内即弄清症结所在,并于1975年11月和1976年1月两次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会议上推荐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方案,并作了详尽的理论论证。1978年,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1984年又成功研制某型环形激光器实验室样机,解决了大量理论和技术问题。1994年11月,环形激光器工程样机通过鉴定。1997年,高伯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2004年7月看书,高伯龙担任
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空间环路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是继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和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2010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一套
双轴旋转式惯导系统,有效解决了激光陀螺漂移误差而影响系统精度的问题,精度达到当时全国第一。
人物逝世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因病医治无效,在
长沙市逝世,享年8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高伯龙率领的
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
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1978年,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1984年又成功研制某型环形激光器实验室样机,解决了大量理论和技术问题。1994年11月,环形激光器工程样机通过鉴定。他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当时中国国内领先;已研制出的新的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最关键技术水平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激光陀螺研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问题,研制出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
科研项目
截至2018年7月,高伯龙先后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和“环形激光器”,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军队
科技成果奖4项。
人才培养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态度和严谨学风,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弟子。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评价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他交给学生的课题,几乎全部都是激光陀螺研制中急需解决的攻关课题,有时甚至是研制国外禁运的先进仪器设备,难度很大,以致出现过受邀参加他的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专家,误以为是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趣事。截至2018年7月,高伯龙为中国激光技术领域培养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资料显示,高伯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个人作品
截至2018年7月,高伯龙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以十余篇(部)论文和专著把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推到了世界前列,撰有《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四频差动陀螺的第二类闭锁效应》《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等论文。
主要著作
主要论文
个人生活
高伯龙的个人生活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深厚热情和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在面临电力短缺的挑战时,他调整自己的作息,选择在夜晚工作以继续进行激光技术的研究。他在指导学生时注重细节,严格要求,但不追求学术虚荣,不在学生论文上署名。除了科研,高伯龙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文学和历史。他的文化素养和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反映在他日常阅读和
时评写作中。在家庭方面,他关怀亲人,尤其体现在对老伴的照顾上,同时也享受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和下棋的乐趣。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高伯龙毕生兢兢业业,严谨求实,教书育人治学。科研上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教学上传道授业,蜡炬成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无数人才。(澎湃网评)
父亲一辈子甘于淡泊。一套绿色老式作训服、一双绿胶鞋、一件军大衣,父亲穿了一辈子。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也有浪漫的一面:有一次我刚回家,就听见电视里男主角跟女主角说了一句“我爱你”,没想到,父亲一扭头对着母亲也说了一句“我爱你”。(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之女高一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