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堂
潘光堂
潘光堂,男,1956年10月出生于四川江北县,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二级岗,博士生导师。他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同时担任多个学术机构的重要职务。潘光堂教授的研究涵盖了玉米遗传育种的多个方面,包括群体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等。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育背景
潘光堂教授于1989年至1990年间前往法国进行访问学习,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工作经历
潘光堂教授在四川农业大学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他不仅主讲了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如《农业试验与统计分析》《生物统计》等,还负责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高级作物育种学》等。此外,他还指导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
学术成就
潘光堂教授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他是最早将三重测交法应用于玉米群体改良的科学家之一,这一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玉米群体性状遗传结构的检测与改良。他还提出了利用豆类外源总脱氧核糖核酸转导培育优质高蛋白玉蜀黍属的新方法,为玉米育种开辟了新的路径。潘光堂教授还成功筛选出了一种具有极高再生能力的玉米自交系,为玉米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的研究还包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基因工程抗虫育种、抗旱和耐寒特性等方面的工作。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潘光堂教授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其中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社会任职
潘光堂教授在学术界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曾任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学第七届学科组成员。他还担任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此外,他还曾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称号,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带头人,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多项荣誉。
主要作品
潘光堂教授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涉及玉米遗传育种的各个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为同行所引用和借鉴。
所获奖项
潘光堂教授因其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学术成就
社会任职
主要作品
所获奖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