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槲寄生
檀香科槲寄生属植物
白果棚寄生,是桑寄生科一种半寄生植物,通常寄生于梨树、榆树、桦树、苹果树、树、枫杨枫香树等落叶树上,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其干燥带叶茎枝含多种有效成分,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味甘、苦。性平。具有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筋骨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筋骨弱、腰痛腿软等。
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给小鼠腹腔注射新鲜非发酵的白果寄生植物汁10mg/kg,隔不同时间进行胶体碳清除率测定。开始时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无影响,48h后吞噬细胞指数明显增加,于120小时恢复正常;注射植物汁24小时时脾脏重量减少,48小时时增加,120小时恢复正常。将绵羊红细胞(SRBC)和植物汁(10mg/kg)或多糖组分(12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免疫3日后IgM抗体生成显著增加,在第5日和第9日脾脏内的IgM-PFC数量也明显增加。将SRBC与不同剂量的植物汁混合,给小鼠皮下注射,于5日后可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白果槲寄生提取液还能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抗肿瘤作用 启果槲寄生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白果槲寄生蛋白质对恶性肿瘤细胞起着其他细胞抑制剂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科属分类
药理毒理
白果槲寄生植物汁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约为32mg/kg,其多糖组分小鼠腹腔注射的一次耐受量大于2.25g/kg。
功能主治
白果槲寄生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筋骨,催乳。主治风湿痹痛;筋骨痿弱;腰痛腿软;产后乳汁稀少。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300-2700m的山地阔叶林中,寄生樱桃花楸、核桃、云南鹅耳栎等植物上。
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扎成束,晾干。
资源分布
动植物形态
灌木,高约0.5m。茎、枝均圆柱状,二歧或多歧分枝,枝的节间长3-7m,粗2.5-6mm,干后具纵皱纹。叶对生,厚革质;叶柄长约5mm;叶片倒卵形,长3-5cm,宽1.5-2.5cm,先端近圆形,基部楔形,叶缘稍背卷;基础脉3-7条。雌雄异株;雄花序聚伞状,顶生,总花梗几无,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侧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苞片三角形,长2-3mm;雄花花蕾时近球形,长约2mm,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椭圆形;雌花序聚伞式穗状,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总花梗长约2mm,具花3-5朵,顶生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交叉对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苞片三角形,长2-2.5mm;雌花花蕾时卵球形,长2.5-3mm;花托卵球形;萼片4枚,三角形,长1.5-2mm;柱头乳头状。浆果椭圆形,长8mm,直径6mm,宿存花柱长约1mm,黄色,果皮平滑。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7-11月。
功效分类
祛风湿药;强筋骨药;催乳药
药性药味
据《中华本草》记载,白果槲寄生味甘、苦,性平。
药材基源
桑寄生科植物卵叶槲寄生的带叶茎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服。
摘录出处
中华本草》。《中华本草》共2400万字,共34卷,共收入中医药物达8980味,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代表了中国当代中医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药理作用
科属分类
药理毒理
功能主治
生态环境
采收和储藏
资源分布
动植物形态
功效分类
药性药味
药材基源
用法用量
摘录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