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湾村位于桂林
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方,距县城直线距离3km,公路距离约4.5km。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镇下辖的一个大行政村,乐湾村地处茶江下游河谷平地,依山滂水,风景秀丽,东临
恭城河(茶江),与同乐洲和蓝家厂隔江相望;西靠恭城八景之一的“二童讲书”两山,西北与化育村接界;北接恭城八景之一的“
西江渔唱”(白马村、同乐洲、乐湾村交界的河段);东南与渡雷村接界,南边与
平乐县沙子镇调源村接壤。
乐湾村共2673人,710户(2006年数据),有陈、罗、钟、詹、江、黄等几姓,其中陈氏人口最多,约1600人,村庄历史约210多年(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嘉庆三年【1798年】为避战乱从
漳州市迁至此地,是为建村之始。
乐湾村自七十年代末开始了
柑橘和橙子、柚子的种植,
柑橙的规模、产量、质量曾一度名闻全县。平均每户每年基本都有1万公斤左右的柑橙产量,近年柑橙种植遭到黄龙病的严重冲击,产量剧减。村民开始将重心转向
柿子和桃李种植,并积极外出务工。
乐湾村村中有大量清末古建筑遗存,主要为地主大宅和氏族宗祠,以村西南的“大屋”为标志,高墙飞檐,青石大柱,镂花壁画,香堂正殿,颇具岭南风格。布局为典型的封建地主宅居风格,一般为中轴线对称布局,进门三重门廊、三间主堂后附“灶天背”一间,主堂之间有天井小院,主堂两边为厢房,天井侧面为厨房和柴房,大宅外围以大沙石和青石砌成水渠和石板路,阴雨天走在上面,别有一番江南小镇的感觉。话说“大屋”里头有50多间屋子,盛时常居200多人……村里还散布着7、8处规格稍逊的宅子,风格相像,为陈氏大地主的儿孙分家而形成。光阴辗转,时空变换,如今这些宅子只象征着曾经的辉煌,不再是等级贫富的标志,却是整个村庄的一笔人文财富,留给我们无限的追往……
乐湾的河边有一片古樟林。这片古樟林长3.1公里,最宽100多米、最窄20米,平均宽50米,面积232亩,有樟树和各种树种1600多株,平均胸径为60厘米,平均高20米,最大一株胸径近2米,高32米。胸径1米以上有400多株,郁闭度0.9以上,古樟林蓄积2724立方米。古樟林里还有大量的各种竹子生长,竹、草、树丛生,与林中的水塘一道,构成了立体而富有生气的生态系统。古樟林像一条绿色玉带围绕乐湾,倒影落于河面,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这里是
恭城瑶族自治县旧八景“二童讲书”与新八景“
西江渔唱”的所在地。据老人讲,这片古樟林是
爱新觉罗·旻宁10年(1830年)乐湾一位
进士为保护茶江河岸,防护洪水冲刷,保护乐湾耕地与村庄而种植的。传说这位进士为保护这片林,制定了严格的护林公约,不准进林拾柴伐竹砍树。至今人们仍然默默遵守着这一公约,
樟树林赖此得以长存至今,成为村庄的一笔绿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