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位于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西北部,总面积239.5平方千米。东与盐井镇接壤,南连豆沙镇,西邻
大关县木杆镇,北抵
普洱镇。镇政府驻地在上清河南岸中和场,距县城36公里。中和镇成立于1988年1月,由原艾田、
普洱市、豆沙等区划出5个行政村设立,2006年2月撤乡建镇。截至2020年6月,下辖2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2019年,中和镇有工业企业3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境内主要山脉有
大雪槽、大宝顶等,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上清河、槽溪河等。
中和,二00六年撤乡设镇。该镇位于盐津县城西部,地处东经103°58′17″~104°13′48″,北纬27°12′6″~27°24′36″之间,东与
盐井镇接壤,南与豆沙关相邻,西与大关县
木杆镇连接,北与
普洱镇毗邻。境内大雪槽2263米,属全县最高峰,最低海拔(对口溪)387米。镇政府驻地在上清河南岸中和场,距县城36公里.,,境内主要山脉有
大雪槽、大宝顶、二宝顶、画匠岩、梯子岩、大佛山、刺坪、陇布山等山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上清河、槽溪河、长河坝、干溪口、两岔河;上清河纵贯南北,由
普洱市汇入大关河,全长32公里,常年流量8立方米/秒。全镇总面积23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6公顷,其中水田294公顷,高速公路征地1126.47亩,有森林面积160000亩,森林覆盖率为44.5%。
镇辖中和、赵溪、中堡、天宁、大浩、艾田、核桃7个村民委员会283个村民小组,清河社区和艾田居民委员会2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000户,其中非农业户584户,总人口35300人,其中女性16860人,非农业人口1160人,少数民族人口28户157人。全镇有9个党总支,有50个党支部,有党员961名,其中:女党员120名,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党员有39名,中专党员76名,
高中党员15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党员692名,少数民族党员4名。全镇有中小学校25所,其中:中学两所,完小17所,1师1校6所,在校学生4269人,入学率为99.9%,有教师304人,其中代课教师36人。
2007年全镇总产值9850万元。其中:(1)、农业总产值:4538万元,粮食产量8635吨。(2)、畜牧业总产值2830万元。①大牲畜出栏152头;②生猪出栏24006头;③羊出栏1570只。④家禽出栏35498只。(3)、劳务输出7500个,1875万元。财政收入24万元,财政支出478万元。人均纯收入1353元,人均有粮259公斤,人均住房面积30m2,电视广播覆盖率为25%以上。全镇有相对贫困人口2200户10826人,绝对贫困人口1195户4760人。
2011年末总人口8441户357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6户1222人,少数民族20户45人,女性17178人。年内,出生人口257人,出生率10.89‰。2011年末,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35元。农业生产总值8720万元,粮食产量11873.5吨,农民人均有粮344
千克。肥猪出栏5.36万头,山羊出栏3970只,大牲畜出栏634头,
泰和鸡出栏12万只,畜牧业产值达592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实现5920万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4040万元。劳务输出9600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800人,劳务总收入5860万元。
中和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
荞子等,适宜种
甘蔗、花生、油菜、土烟、
疏毛磨芋等作物,茶叶、竹笋、竹材、
盐麸木、
天麻等遍及高山及二半山,矿产资源有煤、铁、铜、
碳酸钙、
石英沙等。旅游业、山羊养殖和竹笋加工等特色产业有广阔的开发价值。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麻高速路贯穿全镇15.3公里,并建有高速公路出口、监测区、服务区。中普公路17公里连接
普洱市,沱中公路26公里从中和经艾田集镇到达县城,连接
大关县木杆镇的中木公路14公里修建已经完成,村级公路维修和改造基本完成。中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创业的富地,投资的天堂。
2008年,中和受汶川“5.12”大地震强烈波及,造成中和镇大量民房及基础设施受损。
国际狮子会于2008年9月赴中和镇考察,决定捐助800万元人民币援建180户民房、幼儿园及医院。县政府借此机会,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省委提出的“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和“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理念,以“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为目标,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把中和建成一个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良好的
滇东北小集镇典范。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将进一步统筹、完善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集镇建设的龙头作用,把集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统一规划集镇建设为先导,以统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坚持把集镇建设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相结合,打造集生态、水体、民俗为一体的滇东北“水乡风情”旅游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