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鲶
长须鲇科护头鲿属的一种鱼
红尾(学名: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别名红尾猫、狗仔鲸、枕头鲶、招财猫和红尾鸭嘴等,是长须科护头属的一种淡水鱼。红尾鲶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以及埃塞奎博河流域,并作为热带观赏鱼被引进到其他地区。
红尾鲶外型比较优美,体延长扁平且阔。小眼睛大阔嘴,在嘴的上下有白须共3对,其中一对较长,常向前方伸展,胡须很敏感,用作嗅觉。红尾鲶鱼体色背部灰黑色、腹部雪白色、尾鳍桔红色。背鳍很大,臀鳍、胸鳍和腹鳍小得多。尾鳍分叉,相对较大。成鱼体长60cm~100cm,天然状态下能达到120cm,体重可达44.2kg。红尾鲶有视觉,但属于夜行鱼,生性惧光,夜晚比较活跃。白天常群居于水体的底层荫蔽处,红尾鲶是领地鱼。红尾鲶以鱼、甲壳亚门和落下的水果为食,晚上进食,食量大。红尾鲶在产卵后外部受精卵繁殖。
红尾鲶肉味鲜美,无腥味、异味,口感较好,具备优质鱼类的基本特性,符合人体的营养需要,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优良品种。红尾鲶的保护等级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截至2022年)。
形态特征
红尾鲶外型比较优美,体延长,头、背、胸、腹部扁平且阔,臀、尾部较侧扁且窄。
小眼睛,眼眶上半部为白色,形成一半圈白圈,有视觉。大阔嘴,在嘴的上下有白须共3对,其中一对较长,常向前方伸展。触觉发达,它们的胡须很敏感,有化学接收细胞,用作嗅觉。背鳍很大,从头后开始延伸至尾巴处结束。它们的臀鳍要短得多,胸鳍和腹鳍小得多,尾鳍分叉,相对较大。红尾鲶鱼体色基本上有三种颜色:背部灰黑色、腹部雪白色、尾鳍桔红色,并且分界极为明显,头及吻部很大,一条白线从吻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尾和背鳍均为胭红色,其他各鳍为蓝黑色。但幼年红尾鲶的颜色是褐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背部有一条黑色的条纹。
成鱼体长60cm~100cm,天然状态下能达到120cm,最大长度可达135cm(甚至更长)。有记载的最大重量为44.2kg,但有纪录捕获到80kg以上红尾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尾鲶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Amazon)、奥里诺科河(Orinoco River basins),以及埃塞奎博河(Essequibo)流域的河流、溪流、湖泊,在池塘中可能找到。作为热带观赏鱼也被引进到其他地区。
栖息环境
红尾鲶是家鱼,生存水温为23℃~40℃,最佳生长温度为25℃~28℃,21℃以下时鱼体出现冻伤的霉斑,并且开始死亡。红尾鲶适宜弱酸性水,也能适应中性弱碱性水质。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尾鲶属于夜行鱼,生性惧光,夜晚比较活跃,在水中喜欢横冲直撞。白天常群居于水体的底层荫蔽处,移动速度相当缓慢。红尾鲶是领地鱼,通过发出咔哒声来进行交流,警告潜在的危险。
觅食行为
红尾鲶以鱼、甲壳亚门和落下的水果为,晚上进食,食量大。
繁殖生长
红尾鲶二态性特征不明显,因此无法一眼区分雌性雄性。然而,在繁殖季节,雌性红尾鲶鱼的腹部通常更圆,,性成熟发生在鱼体长度为65-85厘米的范围内。红尾鲶开始发情时,雄鱼会追逐雌鱼,并用吻部“碰撞”雌鱼的腹部或生殖孔附近。经过数次“碰撞”后,雌鱼开始产卵,雄鱼整个身体紧紧缠绕着雌鱼的后腹部。当雌鱼排出卵子后,雄鱼排出精子,然后雌雄亲鱼分开,双双用尾巴搅动水流,使精卵受精卵,并均匀散开。雌雄亲鱼的卵子和精子并非一次排完,而是一次只排一点点,要经过数次才能排完,这种产卵交配行为要持续三到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外部受精繁殖。生殖活动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之间。
红尾鲶生长得非常快,它们可以在短短几年内达到全尺寸。雄性的体型长度增长速度超过体重增长速度,而雌性则呈现出等比例生长。红尾鲶鱼的寿命为 10 至 15 年。
物种保护
红尾鲶的保护等级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截至2022年)。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环境条件
红尾鲶对溶氧要求较高,人工养殖条件下要求在6mg/L以上。它与罗非鱼短盖巨脂鲤等对生活水温要求类似,属喜温性鱼类,不耐低温。
池塘条件:水源充足,溶氧丰富,周边无污染源,养殖水质符合GB11607和NY5051-2001的规定。池塘面积1亩~1.5亩,水深0.8m~1m,池底平坦,池塘不渗水,配备增氧机等增氧设备。
网箱条件:设置在水域开阔、风浪较小的水库库湾中,水深在10m以上,水质优良,溶氧丰富。
放养密度
网箱养殖初始放养密度为20尾/m2~40尾/m2;池塘单养的放养密度为300尾/亩~500尾/亩。放养时,盛装鱼种容器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不超过1℃;并且要小心操作,避免擦伤鱼体。
鱼苗选育
当水温上升至23℃时,投放当年4cm~5cm的苗种,在保证良好水环境和充足饵料的情况下,一般经2~3个月的精心饲养,其体重就可达到0.5kg/尾~1kg/尾的商品鱼规格,养殖效益是常规鱼类的4倍~5倍。
饲养管理
清塘消毒
苗种放养前池塘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网箱要用漂白粉消毒,杀灭病原菌,且放养前一星期下水待用。
饲料与投喂
红尾鲶喜食动物性饵料,如小鱼、肉块,鲜活冷冻均食,食量惊人,生长快速。也可逐步驯养投喂粒径大的人工配合饲料。由于红尾鲶生性惧光,因此投喂时段最好在当日傍晚至次日黎明前;每日投饲量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池鱼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并且具有明显的集群抢食习性。
及时分养
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苗种,保证绝大多数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红尾鲶的摄食、活动和池水变化等情况;检查进排水设施,尤其在天气骤变和雷雨来临之际,要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且每天及时捞出水中残饵、污物,防止水体污染。
病害防治
红尾鲶鱼是一种耐寒且相对抗病的鱼。但是,如果它们没有保持在适当的环境中,它们仍然会生病。影响该物种的最常见疾病是斜管虫病(ich)。这是一种寄生虫感染,症状就是鱼身上有白点,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轻松治愈。另一种需要注意的疾病是细菌感染。这些通常是水质差的结果。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行为改变,鱼变得昏昏欲睡或停止进食。
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方法是为您的鱼保持清洁稳定的环境。一个维护良好的鱼缸将大大有助于保持您的鱼健康和无病。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苗种放养前用食盐水浸浴。平时养殖过程中定期消毒。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红尾鲶肌肉中含有较多的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根据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及AAS和CS的分值来看,红尾鲶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比较平衡。红尾鲶肉味鲜美,无腥味、异味,营养价值及口感较好,具备优质鱼类的基本特性,符合人体的营养需要。市场效益高,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优良物种。
观赏价值
红尾鲶观赏价值高。体形大且红色的尾鳍格外显眼,使外形看上去很美观,作为观赏鱼有较高人气。成鱼适合群养,生长迅速,容易饲养。
经济价值
红尾鲶是当地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也是商业渔业的重要物种之一。红尾鲶鱼是亚马孙河人民饮食的一部分,与其他鲶鱼物种一起被捕获并在区域市场上出售。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繁殖生长
物种保护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环境条件
放养密度
鱼苗选育
饲养管理
清塘消毒
饲料与投喂
及时分养
日常管理
病害防治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