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秋
张劲秋
张劲秋,男,汉族,为合肥台县人,1947年10月生。安徽省凤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华东修辞学会理事、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并于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主讲“古代汉语”等课程。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落户,并入工厂当过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于次年参加高考并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师从其父——著名语言大师张涤华先生,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毕业后进入合肥师范学院参加工作,曾任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讲古代汉语,训学,音韵学,文字学等课程。
个人简介
主要著作:
《中国画论(卷一)》(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9月版,1998年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古文辞类篹评注》(参编,主编为吴孟复蒋立甫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版)。
《新编古今汉语词典》(参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等;
主要论文:
《“倜傥有丈夫气”——谈李清照词的一个艺术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5月。
《从杜甫的五首诗韵看唐代入声的演变》,《安徽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2月。
《略谈李清照词的修辞手法》,《修辞学习》,1985年1月。
《古今字浅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月。
《互文·错文·变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月。
《修辞例话二则(举轻与举重·尊题与骂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月。
《说辞藻--兼论语文词典收列词藻的原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2月。
《“据境索义”概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2月。
《语文丛拾》,《学语文》,1992年3月。
《古今字四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2月。
《修辞例话二则(夺胎与换骨·正仿与反仿)》,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4月。
《训诂札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1月。
《试论汉语的灵活性》,《学术界》,1997年3月。
《论论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3月。
《成人师范高校“推普”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3月。
《“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5月。
《从古今字看汉字的特点和规范》,《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3月。
《再说古今字》,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4月。
《州来语考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
《《论衡》双宾语句浅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2月。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5月。
《《论衡》总括范围副词试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5月。
《〈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月。
《据境索义与文言词语训释》,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月。
《〈春秋经传集解〉训诂术语略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春秋经传集解〉被动句式考》,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春秋经传集解〉对训诂学的贡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春秋经传集解〉总括范围副词考》,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主持人的话》(张劲秋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
古籍整理著作获安徽省高校社科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
三代学人
张姓一家祖孙三代学人的名字,依次为:张涤华、张劲秋、张焱
“涤老!”是他的同事、朋友、学生,对已故前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涤华先生亲切而又尊敬的称呼。涤老是名人。涤老的名人头衔来之不易。在动乱的年代,高等学府的知识分子已经不敢再去做学问。做学问是要挨批判的。有些社科类的研究人员,被逼得什么也不敢研究,就只好去一页一页地数《毛泽东选集》究竟有多少字和多少标点符号。涤老没去数数。涤老出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毛泽东诗词小笺》。那时的毛泽东还没有从神坛走下来,神的眩目光环还照耀着亿万中国的老百姓。涤老竟然敢给“神”的文字作笺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涤老该有多大勇气吆。涤老的笺注,我们是从头至尾细细地读过的。记得主要是给毛泽东诗词中所引用的历史典故作笺注。涤老的笺注文字不拘于逐词逐句的解释。总是以通俗简明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涤老是一个大学问家,但是涤老给伟人毛泽东诗词作笺注时,却说是“小”笺。这,一则表明涤老是多么谦逊,另则表明涤老的谨慎和惶恐。涤老握管时,是不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今天,我们不得而知,却可想而知。涤老不是只有一本“小笺”,涤老其实还有几卷本的《现代汉语》专著和其他著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涤老在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令许多后辈晚生汗颜。九十年代初期,涤老高龄而终。涤老在省城合肥市的学生,委派省教科所傅继业先生等做代表,专程赴芜湖市参加有关的吊唁活动。
涤老之子张劲秋,是“文革”后首届大学生。学生时代即为一班之长。学生时代就以“道德文章”、“君子之风”享誉同窗间。毕业后,劲秋就职于安徽教育学院。记忆中,劲秋曾到武汉大学进修过一段时间,此后,便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耕耘在三尺讲坛上。今天的社会风气,与二十年前已大不一样。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劲秋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学问。在劲秋的案头看他给几百万字的繁体字字典书稿作校对,读他的学术论文,就不难看出劲秋在语言学方面极深的造诣。劲秋的职称,也因此由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今天的人情世态,与二十年前也大不一样。上班族,为什么累?累就累在处人。换句话说,处人是最累的事。劲秋不幸当了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当主任没几年,劲秋的头发就有些花白。劲秋的大学同窗都非常怜惜劲秋。他们认为劲秋的头发不应该白得这么早。或委婉地面慰。劲秋总是苦笑笑说,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吧。劲秋其实是认认真真地在做。劲秋给中文系营造的气氛:宽松、祥和。至今,劲秋的“道德文章”、“君子之风”仍然没变。
劲秋之子张焱的名字是爷爷“涤老”给取的。涤老的另外两个第三代人的名字分别是张磊和张淼。张焱在合肥市第一中学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一举考中北京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光电子专业。十几个同窗应劲秋夫妇之邀,赶到省教院食堂旁边的小餐厅“同喜同喜”。也没等好客的劲秋夫妇劝酒,众位同窗便你来我往地兜圈子干杯。仅二三十分钟内就倒空了七八个酒瓶。这是真的为劲秋高兴,所以,一个个才放浪形骸,醉他一回。那一天晚上,劲秋家的厨房、客厅、卫生间一片狼藉。张焱没有辜负众位叔叔阿姨的美好祝愿,他成了清华园里的高才生。这个一直都品学兼优的少年郎,毕业前夕,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并荣获一等奖。好事连连,紧接着,张焱就被保送为本校电子工程系电子通讯专业的研究生。世纪之交,张姓一家三代学人,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启迪和联想。
最后,我来交代一下我与张氏家庭的关系。读大学时,涤老给我们讲过课,劲秋大概有两年时间是我们的班长。张焱在高考前夕,曾听我分析过一套语文试卷。按照中国的习惯,他和我的师生关系也是逃不掉的了。因此,我是涤老的学生,劲秋的同学,张焱的老师。因为,我粗线条地了解他们祖孙三代是如何地做学问和如何地做人,所以,我就写了他们一家“三代学人”。
人民日报》 (2000年06月17日第七版) 曹无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三代学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