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机制是一种在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生成质量的机制,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
基本粒子如
费米子、W
玻色子和Z玻色子具有质量,而
光子和
胶子则没有。希格斯机制通过自发
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赋予规范玻色子质量,是所有可能机制中最简单的一种。
在标准模型里,希格斯机制(英语:Higgs mechanism)是一种生成质量的机制,能够使基本粒子获得质量。为什么费米子、W玻色子、Z玻色子具有质量,而光子、胶子的质量为零。希格斯机制可以解释这问题。希格斯机制应用自发对称性破缺来赋予规范玻色子质量。在所有可以赋予规范
玻色子质量,而同时又遵守规范理论的可能机制中,这是最简单的机制。根据希格斯机制,
希格斯场遍布于
宇宙,有些
基本粒子因为与希格斯场之间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更仔细地解释,在
规范场论里,为了满足定域规范不变性,必须设定规范玻色子的质量为零。由于希格斯场的真空
期望值不等于零,造成自发
对称性破缺,因此规范玻色子会获得质量,同时生成一种零质量玻色子,称为戈德斯通玻色子,而
希格斯玻色子则是伴随着希格斯场的粒子,是希格斯场的振动。通过选择适当的规范,戈德斯通玻色子会被抵销,只存留带质量希格斯玻色子与带质量规范
矢量场。
费米子也是因为与
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但它们获得质量的方式不同于W
玻色子、Z玻色子的方式。在
规范场论里,为了满足定域规范不变性,必须设定费米子的质量为零。通过汤川
耦合,费米子也可以因为自发
对称性破缺而获得质量。
1964年,分别有三组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地独立研究出希格斯机制,其中,一组为
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另一组为
彼得·希格斯,第三组为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和汤姆·基博尔。古拉尼于1965年、希格斯于1966年又各自更进一步发表论文探讨这模型的性质。这些论文表明,假若将规范不
变性理论与自发
对称性破缺的概念以某种特别方式连结在一起,则规范
玻色子必然会获得质量。1967年,
斯蒂文·温伯格与阿卜杜勒·萨拉姆首先应用希格斯机制来打破电弱对称性,并且表述希格斯机制怎样能够并入稍后成为标准模型一部分的
格拉肖的电弱理论。
六位物理学者分别发表的三篇论文,在《
物理评论快报》50周年庆祝文献里被公认为里程碑论文。2010年,他们又荣获理论
粒子物理学樱井奖。因为“
次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并且最近由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
环面仪器及紧凑缈子
线圈探测器发现的
基本粒子证实”,恩格勒、希格斯荣获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力学的真空与一般认知的真空不同。在量子力学里,真空并不是全无一物的空间,
虚粒子会持续地随机生成或
湮灭于空间的任意位置,这会造成奥妙的量子效应。将这些量子效应纳入考量之后,空间的最低能量态,是在所有能量态之中,能量最低的能量态,又称为
基态或“真空态”。最低能量态的空间才是量子力学的真空。
设想某种
对称群变换,只能将最低能量态变换为自己,则称最低能量态对于这种变换具有“不变性”,即最低能量态具有这种对称性。尽管一个
物理系统的拉格朗日量对于某种对称群变换具有不变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最低能量态对于这种对称群变换也具有不变性。假若拉格朗日量与最低能量态都具有同样的不变性,则称这物理系统对于这种变换具有“外显的对称性”;假若只有拉格朗日量具有不变性,而最低能量态不具有不变性,则称这物理系统的对称性被自发打破,或者称这物理系统的对称性被隐藏,这现象称为“自发
对称性破缺”。
如
墨西哥帽绘图所示,假设在墨西哥帽的帽顶有一个圆球。这个圆球是处于旋转对称性状态,对于绕着帽子中心轴的旋转,圆球的位置不变。这圆球也处于局部最大
引力势的状态,极不稳定,稍加微扰,就可以促使圆球滚落至帽子谷底的任意位置,因此降低至最小引力势位置,使得旋转对称性被打破。尽管这圆球在帽子谷底的所有可能位置因旋转对称性而相互关联,圆球实际实现的帽子谷底位置不具有旋转对称性──对于绕着帽子中心轴的旋转,圆球的位置会改变。在帽子谷底有无穷多个不同、简并的最低能量态,都具有同样的最低能量。对于绕着帽子中心轴的旋转,会将圆球所处的最低能量态变换至另一个不同的最低能量态,除非旋转角度为360°的整数
倍数,所以,圆球的最低能量态对于旋转变换不具有不变性,即不具有旋转对称性。总结,这
物理系统的拉格朗日量具有旋转对称性,但最低能量态不具有旋转对称性,因此出现自发
对称性破缺现象。
在标准模型里,假若温度足够高,物理系统的电弱对称性没有被打破,则所有
基本粒子都不具有质量。当温度降到低于临界温度,
希格斯场会变得不稳定,会跃迁至最低能量态,即
量子力学的真空,整个物理系统的连续对称性因此被自发打破,W
玻色子、Z玻色子、
费米子也因此会获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