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位于
乐陵市朱集镇枣林旅游路东侧,于2014年9月16日正式落成开园。纪念园占地186亩,主体建筑—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挺进广场、纪念广场、烈士碑林、精英园、常大娘之家六部分组成。分为序厅和五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2015年12月,被评为
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6月5日,被评为山东省退役军人
思想政治教育基地。2021年12月21日,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上榜。
抗战期间,
冀鲁边区军民对日伪作战近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转移出部队15000人开辟鲁西、鲁南根据地,对开创
华北地区敌后抗战新局面和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90多名县团级干部、10多万战士和民众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史诗。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有共产党员143名,其中8名牺牲在冀鲁边区,2名在冀鲁边生活战斗过。
解放战争期间,边区输送了17万人参军、出动了82万人次支前,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等工作在这里探索实践、率先实行,成为党由革命到执政若干政策实施的“实验田”。此外,还抽调了数千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为祖国的建设大业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为牢记历史,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激发边区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革命斗志,
乐陵市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以开放、融合的积极态度,结合原乐陵挺进公园、乐陵革命纪念馆搬迁项目建设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主要有5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休闲广场(入口牌坊、主题雕塑);第二部分冀鲁边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三部分烈士碑林;第四部分纪念广场(英雄纪念碑、烈士墙);第五部分常大娘展馆(体验式地道)。
由昂首并肩的工人、农民、军人三个人物形象组成,寓意我们的党是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引领着
中原地区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武装斗争,我们的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
雕塑下方有四面
浮雕,是发生在
冀鲁边区的四个历史故事。南侧雕刻的是肖华挺进冀鲁边的故事。东侧是黄夹起义的故事。北侧是万人挽留
牟宜之的故事。西侧是
乐陵市籍抗日名将
宋哲元所领导的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打响全国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故事。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建筑的红色既是遍布冀鲁边区的枣林所结的红枣的颜色,又是先烈流淌的鲜血的象征。白色既是边区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又是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人民的幸福忠诚不二、至死不渝的精神象征。灰色寓意庄重肃穆,表达了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怀念敬仰之情。
整个展馆分为序厅和五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图版、文字、实物及绘画、模型、场景、展柜、
多媒体等形式,突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著名人物,全面反映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序厅中央雕塑前半部分展示的是
冀鲁边区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勇杀敌、全力支前的场景。第一单元主要展示边区所辖区域在中国共产党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第二单元重点展示边区抗日斗争历史;第三单元重点展示边区所辖区域
解放战争史;第四单元重点展示边区革命英模及其典型事迹;第五单元主要展示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和成果。
共有革命烈士1003名。据统计,仅
乐陵市就有烈士2717名,列入
碑林区的只有三分之一。而整个冀鲁边区,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军民有10万多人,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革命先辈这种“英勇无畏、敢为人先,团结一心、大爱为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碑高9.30米,代表着9月30日
烈士纪念日,碑前刻有“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两侧建设的是烈士墙,烈士墙长24米,代表着
冀鲁边区范围涉及
河北省、
山东省共24个县,高3.7米,代表着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形成于1937年。墙面刻有冀鲁边区24个县市区的30215名烈士名单,寓意让每一位烈士都继续关注他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片沃土,关注冀鲁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烈士英名永世长存!
革命妈妈刘香蕙,在抗战期间,带领全家察敌情、养伤员、送情报为
抗日游击队做饭、缝衣,给伤员喂水、喂饭,还在自家地下挖了地道,先后掩护
军政干部60多名,同志们亲切地喊她常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