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题字,由毛泽东题写。
1949年9月3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在北京兴建纪念碑。碑文由毛泽东撰写。1952年5月成立“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同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的碑文由周恩来手书,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字则是毛泽东的手书,碑文采用锚金镌刻。碑文呈现出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风格与气势,碑文通篇气贯长虹,一泻千里。碑文凝练而概括,用短短150个简洁的文字清晰完整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线索。反映着继承先烈遗志、鼓舞人民的价值追求,是记述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58年收藏周恩来书写的碑文,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的文件笔迹,被收藏在中央档案馆内。
相关历史
纪念碑奠基
1949年9月30日
开国大典的前一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在首都兴建纪念碑。周恩来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并解释之所以在天安门广场建纪念碑,是因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和世界人民景仰的地方。周恩来的提议获得了与会代表们的赞同并全体通过。下午6时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奠基典礼。在奏过《义勇军进行曲》后,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周恩来致辞后,全体代表脱帽静默致哀。随后毛泽东宣读了150字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并亲自执锹铲土为纪念碑奠基,随后周恩来和与会代表依次执锹铲土。
兴建纪念碑
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修建纪念碑,1952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
梁思成、
刘开渠领导整个纪念碑的方案制定,并设有设计处和工程处负责工程实施。从各单位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工人。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向中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设计。1953年3月,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征集到的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最后决定采取高耸类型,并将中国传统的碑身形式与碑座上的
浮雕结合起来。彭真考虑到天安门广场扩建后的人流走向,建议以北面作为纪念碑的正面,以便参观者能从北面清晰地看到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经周恩来批准后成就了现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词在纪念碑北面,碑文朝南的格局。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正式动工兴建。
碑文书写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的碑文由周恩来手书,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字则是毛泽东的手书。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了两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并叮嘱工作人员: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中选取单个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好,还可以重写。现在纪念碑上的八个大字,就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从两幅当中抽取个别字重新编排的。周恩来也十分重视碑文的书写工作,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对于碑文的每一个字,他都进行了单字练习,然后才一遍一遍地书写全文,全文150字的碑文周恩来重写了41遍才定稿。同时周恩来还到建造工地向雕塑家
刘开渠先生请教。
纪念碑揭幕
1958年5月1日,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一天隆重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到1958年4月22日竣工,历时69个月,共7000余名工人参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用1.7万块
花岗石和
汉白玉砌成,总高37.94米,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正面碑心长14.7米,宽2.9米,厚1米,碑心上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碑身碑面略呈弧形,显得丰满、结实。为使高碑视觉上壮观、稳重,碑面自上而下略作收分。在碑的顶部、侧面以及须弥座部位饰刻有不同的花纹,取得各部所要求的装饰效果。碑身上层座呈方形,
台座上有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
浮雕,分别以“
虎门销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
长江”为主题,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展示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着牡丹、菊花、荷花等组成的8个花环,表达了对先烈的崇敬和永远怀念之情。
碑文全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文镌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为锚金镌刻,这是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为使碑文坚固、耐久,经过反复讨论,从贴金、镀金、喷金、开金等数种含金加工工艺中选定的。工艺美术家
邱陵参与了碑文放大的工作,锚金工作由北京市手工合作总社监制,其下属的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承担具体施工。
碑石安装好以后,将所写碑文原稿按碑的尺寸放大,并用阴文镌刻,力求字形与原字神似,并以紫铜为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镏金工艺能保证碑文金字300年不变色。碑题、碑文共使用了130两黄金。
碑文特点
风格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呈现出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风格与气势,碑文通篇气贯长虹,一泻千里,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在碑文中,毛泽东从三段历史中提炼出最终的评价,浓缩成一句话,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从而成为经典,因而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意义。以为国家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为评价标准阐明了什么是“人民英雄”、什么是“永垂不朽”。碑文中很好地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染力和语言魅力。毛泽东连续用了三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加重语气,强调重点,一以贯之,就是为了纪念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情怀,讴歌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是彰显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字体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落笔均果断有力,方折钩趯(ti),笔笔千钧。如“人”字首画就是一大折笔,右顿左撇,却将第二笔的右长捺缩为一长点,以蓄力蓄势,连接“民”字后,很自然地将“英雄”二字放大,使其充溢傲然浩荡之气。第二行四字一拓直下,气势连贯。 “永”字开笔的重“点”,如天悬重石,与“人”字同样昂然顶天,饱满深沉。
思想主题
毛泽东撰写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凝练而概括,用短短150个简洁的文字清晰完整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线索。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人民
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
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逐步进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端。这三段文字内容,可称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高度浓缩,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和
华族站起来的真实记录,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碑文抓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这一核心主线,进而揭示出近代革命斗争本质规律,全面展现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到
井冈山市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反击
中国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真正担负起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
传承保护
收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58年收藏周恩来书写的碑文。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的文件笔迹,被收藏在中央档案馆内。
立法保护
2017年12月22日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草案规定国家建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纪念、缅怀英雄烈士,并首次对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地位作出界定。2018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标志等受法律保护。
烈士纪念日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
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018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军队
有关部门应当在烈士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2014年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北京各界代表参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2023年9月30日为第十个
烈士纪念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仪式,并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