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之战”后,人民币的地位得到巩固,但
上海市以至全国的物价并没有停止上扬的势头。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机会,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中财委主任陈云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从全国各地紧急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准备以经济实力压垮投机商,并采取政治手段收税和收公债等。在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征收税款。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米棉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四次全国性的涨价风。以
上海市为例,批发物价指数从解放后的第一个月(即1949年6月)到1950年2月,仅仅8个月的时间就上涨了20倍。
物价的频繁上涨,严重影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造成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许多人由此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此十分关注,指示以陈云为首的中央财经委员会迅即查明原因,采取有效对策。一场同不法投机商的经济战由此拉开序幕。先是人民政府打击了大城市的金银投机商,稳定了金融秩序,接着“米棉之战”打响。不法
投机商不甘心在金融领域里的失败,又在追逐暴利的心理驱使下,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布匹和煤炭。
上海市、北京和
天津市等大城市的投机商人,相互联手,统一行动。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三日一小涨、五日一大涨。上海从6月21日到7月21日,米价上涨4倍,纱价上涨1倍。从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米价又上涨3倍,纱价上涨3.5倍,
煤油火柴也上涨2倍。
中国国民党特务这时乘机浑水摸鱼,给一些大投机商鼓气,狂妄叫嚣:“只要控制了‘
两白一黑’(大米、棉纱和煤炭),就能置北京政权于死地。”显然,这又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经济战。毛泽东同周恩来、陈云、薄一波等紧急商量,决定依靠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再打一场“米棉之战”。
为确保这场斗争的胜利,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一批大米、棉花和布匹,由中央财经委员会直接掌握,在适当的时候集中抛售,给
投机资本家以毁灭性的打击。11月中旬,全国刮起了又一次涨价风。这次涨价风势头更猛,许多粮店、布店门前,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价格一日三涨。资本家们不仅囤积大量货物不出售,而且拼命抢购,造成广大群众有钱买不着货,生计困难,怨声载道。
中央人民政府悄悄地采取了决定性的行动。11月15日至30日,从
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
华中地区的棉花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在
陇海铁路上,成百吨的纱布夜以继日地向
西安市等大中城市流去。在这期间,
上海市、
天津市、北京、
武汉市、
广州市、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月25日,当市场物价达到高峰时,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投机商们措手不及,无法吞食这么多的物资,26日市场物价立即下降。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布等商品的价格急剧跌落。投机商们见势不妙,便竞相抛售存货,但是,市场早已饱和,愈抛愈贱,愈想抛愈难以脱手。投机商们大都是借高利贷抢购囤积的,结果不仅所囤货物亏本,而且还要付很高的利息,于是纷纷亏本破产,不少私营钱庄也因贷款无法收回宣告倒闭。这场“米棉之战”后,
投机商人元气大伤,再也形不成气候了。
打击投机资本、平抑物价的斗争,在党中央的精心指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从1950年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这场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也给了资产阶级以深刻的教育,使他们不得不相信,共产党不仅能够打天下,而且善于治天下。事后,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这场经济领域的斗争,认为它的意义不亚于拿下了一场新的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