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县
四新岗镇双九村的牯牛桥,是常(德)澧(县)古大道中的一座桥梁。始建于
清代年问,是当地樘树湾的周堂树(朝廷官员),为感念家乡的这片青山绿水养育了他,独自捐资修建了这座宽4米、跨度5米的
石拱桥。据说现在牯牛桥附近的樘树湾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
牯牛桥之名源于桥的两端各立有一神形兼备、酷似卧牛的石雕像而得名。(现仅有一座石牛,立于距桥约10米处的西北端,且牛角俱毁)。其附近的
牯牛村也是以桥命名的。当时,牯牛桥是
常德市通往
澧县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官家、商贾、过客络绎不绝。此处也是药材的集散地,当时,杂货店、餐饮店、旅店等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墟场,并建有寺、庵、学校。但在民国初期,因新建常(德)至宜(昌)的公路时,被时任国民党宪兵团团长的张海凡(临澧牯牛村人,传闻是
蒋介石的过继儿子),怕田亩受损、祖坟遭掘,大肆贿赂官员,万般阻挠,迫使公路迁址经
四新岗镇而过。从此,牯牛桥墟场逐渐凋零。只有这座风雨沧桑几百年的
古桥,仍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来见证它的盛衰。
传说立于桥两端的石牛,受雨露滋润,吸天地精华,成为了两头神牛。白天各自躺在原位休息,憨然可掬,晚上月朗星稀之际,便跃然而起,两颊生风,跑到
津市市那边的麦地里去吃麦子。时间一长,便被津市当地的人发现并追打,西北头那头牛往
澧水逃遁而去,就此不知下落。在南头的那头牛转身而逃时,被追赶的人用铁棒打断了一支角。第二天,经过牯牛桥的人,发现原先两头的牛只剩一头,且还断了一支角,眼角下似乎还残留有泪痕,感到惊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津市的那帮追打牛的人耳中,他们将信将疑地跑来一看,神形很象昨天晚上被追打的那头牛.一时吓得魂魄飞散,马上烧香点烛,跪拜谢罪。由于牯牛桥一带水旱无忧,风调雨顺,
津市市经常遭受水灾,因富裕之分就有了神牛“吃津市、屙
澧县”之说。
但逃回来的那头断角牛,仍然没有逃离厄运。据说一天晚上,当地一
肖姓巫婆赶路,途经此处时,听说此牛晚上有神力,为了快些赶路,便骑在牛身上,不想由于她刚好来例假(月经),神牛被污秽而死。所以,尽管她使劲鞭打石牛,打断了那残存的一只牛角,石牛也岿然不动。从那时起,那头石牛就成了一座的石雕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