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醒民
戏曲音乐家
张醒民(1920—1979),戏曲音乐家。原姓贺,名忠信,乳名顺锁,大荔县小庄人。幼年因家境所迫,被卖于该县冯村贺家洼商贩张家继嗣,遂改姓张。七岁上学。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省大旱,家境衰落,养父逃往东北地区,从此辍学于家,耕种为生。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得同学从陕北红军大学来信相约,遂与另一同学结伴北上,考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往关中分区任小学教师。终因爱好文艺,被调入关中剧团,从事音乐工作。后又从关中剧团进入延安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作乐队伴奏。
人物经历
张醒民,1920年出生于大荔县小庄,他本姓贺,名忠信,乳名顺锁,幼时因家境所迫,被卖于同县冯村贺家洼商贩张家继嗣,遂改姓张。七岁上学。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省大旱,家道中落,养父逃往东北地区,从此辍学于家,耕种为生。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张醒民得同学自陕北红军大学来信相约,后随另一同学结伴北上,考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关中分区小学任教。因其爱好文艺,被调入关中剧团从事音乐工作,后又去往延安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1979年12月25日,张醒民在西安市去世。
主要贡献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奉命调往绥德文工团,同年十二月经文工团团长斯曼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艺多不压身”的思想指导下,他苦心钻研各种民族艺术,弦乐,管乐、作曲、彩绘、编导、诗歌与皮影戏等。先后在子洲石窑区、米脂游击队、榆林文艺班、陕北文联等处作短期工作外,还在关中剧团与延安保卫战的备战工作中,立功受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张醒民相继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二师宣传队队长(兼指导员),绥德群众剧团团长、榆林文工团团长,陕西省文教厅文化处副处长,陕西省音乐工作组组长、陕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等职。在工作期间,曾亲自分赴各地,访查记录了榆林小曲,二人台,陕南民歌、合阳线戏、跳戏、同朝秧歌等地方戏曲剧种与乐种与舞种,甚至连其渭北湮没已久的商羊戏等舞、傩戏形式,也都作了初步的调查记录,为后来的全面发掘抢救创造了条件。1957年被调入陕西省戏曲学校筹备处任主任,继而负责本校研究室工作,多次深入到大荔县等县农村,发动民间老艺人捐献,口述了同州梆子等剧种的整套材料。同时,组织筹办了同州梆子班,向中央与陕西省各级党政领导及广大群众汇报演出中并进行了历史资料的巡回展览。1962年元月,被调任陕西省本偶艺术剧团副团长,悉心研究木偶戏皮影戏的制作方法与表演技巧,积极推进陕西影偶戏的舞台改革,并且编写了乔何绪、乔二胜等人的一批家史。1965年7月,改调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工作,参与辅导新剧创作、评审传统剧目和编印交流剧目工作。1969年底,单位解散,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被派往宝鸡市豫剧团担任业务领导。1979年,陕西省省剧目工作室重新恢复后,被任命为支部书记,组织编写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陕西部分条目。1979年12月25日,病逝于西安市,享年五十九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