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周苏,男,1961年12月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中德学院基金教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
简介
在研课题“十一五“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
个人简历
1979.09-1986.07: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工学硕士学位
1986.07-1988.10: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工程师
1988.10-1993.08:公派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以“summacumlaude”的成绩获德国Bremen大学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3.12-1999.11: 青岛大学自动化系讲师(93年),教授(95年)。主讲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系统辨识及仿真,神经网络及应用。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学科骨干带头人,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行政职务任山东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青岛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1994.02-1996.05: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自动化系交流学者,参与德国研究会(DFG)机器人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1995年入选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学科骨干带头人,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
1997.12-1998.05:国家公派高访赴不来梅大学自动化系交流,参与德国研究会(DFG)项目模糊控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998.11-1999.11:应聘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自动化系客座教授,参与德国研究会(DFG)项目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1999.11-2001.04:任职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系统过程技术系C1教位,主讲燃料电池系统建模、控制及仿真,MATLAB/Simulink软件包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优化算法及实现。负责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1.04-2004.04:德国戴-克汽车集团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参与以氢,天然气及甲醇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MFC)发动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负责燃料电池(PM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4.4-2006.09:德国韦巴斯托(Webasto)集团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参与以天然气,柴油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负责燃料电池(SO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6.09-至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导教授,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
2008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周苏:德国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从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建模、仿真、控制和集成的教学和研发工作
初见周苏教授,就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温柔敦厚与外国绅士的彬彬有礼相融合的风度;言谈间,周苏教授就中国高校汽车海归专家的生活、工作的“生态环境”以及汽车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独具个性、充满智慧的阐释,使人不禁感慨教授多年国外生活所展现的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思想和一颗时刻忧怀祖国的赤诚之心。
一、对于汽车高新技术而言,纯正的学术领域来自高校
记者:周教授,您在国外工作了那么久,为什么选择回国任教呢?
周苏:我是去年九月到同济大学任教的。其实93年我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应聘回国到青岛大学工作,95年34岁时做了教授。98年,我应聘到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做客座教授,99年开始从事燃料电池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控制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感觉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之处。2001年起,作为高级工程师,先在德国戴-克汽车集团从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产品研发工作,后在德国韦巴斯托公司从事车用燃料电池辅助电源的产品研发工作。
说到我来同济工作,是和万钢校长有很大的关系。03、04和05年,我和万先生分别在德国斯图加特、波鸿足球俱乐部和伯林有过三次交谈。其间,我也两次访问过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及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对这里的工作有所了解。万先生对发展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和对中国大学教育有许多独到之见和不凡的实践。我选择到同济工作,一方面是中国需要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自己在德国的大学和公司都工作过,回国在一个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环境里可以更好发挥作用。德国的生活、工作环境虽好,但是,骨子里的东西,诸如文化的认同感、生活习俗、归宿感等等,让你想回来,我毕竟是中国人。同济的国际交流广泛,尤其是与德国的交流,同济是许多留德学人回国首选之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虽然比较新,但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万先生任汽车学院院长时引入了新的产学研的机制,利于承担一些大型项目;同济汽车学院的教授不少都有在国外大公司工作的经历,这在中国大学里是不多见的,我认同这样的(工科)教授的模式。
记者: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很迅速,很多海归留学专家回归以后选择了在公司、企业工作,您为什么选择高校呢?
周苏:其实我有在公司工作的经历,国内在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和厦门宏泰公司,国外在戴克和韦巴斯托,加起来有11年之久。这次回国决定在高校工作,应该会是人生比较长一段的定位吧。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燃料电池系统。我们知道,高新技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大型、长远的项目投资一般由国家来承担。国内企业很难、也很少去做这种高新技术的投资,注重比较多的是现实效益。决定在高校工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来推动。教育改革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个人认为,在机制方面还是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相对滞后于国家总的改革步伐。中原地区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专注于教育、学术和科研的人,不宜鼓励“学而优则仕”,让更多愿意做学问的人能心平气和地去“关注天空”。
二、汽车专家在国内外高校生态环境的差异
记者:周教授国内国外可算几进几出了,您认为在国内外的高校在生态环境、用人机制方面有什么差别?
周苏: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德国高校的理念是“服务”,而国内则更侧重于“管理”,这里的对象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德国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课程也更多样化,像工科专业,学校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文素质。德国现代高校历史毕竟比较长,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贡献也是很显著的。中国的大学有部级、厅级之分,是一个准行政部门,在一个时期是合理的;但是,经过30年的社会改革,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生态环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原地区高校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贡献社会、开社会进步之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至于在用人机制方面,国内外差异就更明显了。在国外,像德国美国,每个教授负责一个学科方向,对有关的教学、科研、人事、资源等各方面负责,实际上就是BOSS了。学校给每个教授配有秘书、助手、实验员(或工程师),他(她)的学科方向如何发展、发展到多大是这个教授的事。而中国的很多教授在功能上更像讲师。德国和中国大学的职称制度有很大差别。学校依据学科方向设教席(德语称Lehrstuhl),一个教席一个教授,是固定的,除了学校配备的人员以外,其他工作人员最长只能任职五年,之后必须另谋出路;而在我们中国每年会评出许多教授来,一所高校同一专业里有很多教授,而且这些教授之间可能还有嫡传关系。我认为这样的职称制度是不利于人才交流、学术交融和学科发展的。在这一点上,同济大学是比较好的,汽车学院是比较新的学院,大家都是天南海北地来到这里,不容易形成那种世袭的教授制度。
记者: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了,在国家方面,包括政府、高校、企业都非常希望可以引进一些海外专家学者,就引进、用好汽车专家这一点上,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苏:客观的说,我们在引进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不要希望他(她)是一个全才,要量才适用。事实上,就汽车专业来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高校里面,分工都是非常细,专业性也非常强,所以对海外人才的期望不要太大,不要太苛求。他们虽然在视野上比较开阔、平台也相对高一点,但是也要正视他们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局限。另外一点就是对引进人员的评价问题。我进进出出很多次了,也对我们的人事部门提过一些建议。一个在德国美国大公司或学校工作很长时间的人,回国前三至五年的个人税单(工资单)应该包含比较全面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和当地相应行业、相应学历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较。因为国内外的职称、标准都有不同,那么相对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他凭自己的能力(水平)所获得的报酬,用这样的参照标准来考量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
三、一起工作,“海归”、“本土”不分派
记者:很多人喜欢把您这样的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又回国来工作的人称为海归派,特别在现在汽车行业中,大量海归专家加入进来,外界有一些盛传讲“海归派”与“本土派”的分立和矛盾,对此您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主要成果
周苏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车辆动力系统(包括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和电动机等)的建模、仿真、集成和控制及故障诊断。2008年,他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此外,他已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书籍9本,获授权专利35余项。
资料来源:
主要作品
论文
2017年,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过渡金属酞菁配位化合物氧还原反应催化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12期,页码:16-21
2017年,基于层次状态机的自动变速箱的控制策略研究,内燃机与配件,2018年01期,页码:38-41
2017年,燃料电池检测与控制系统开发,机电一体化,2017年11期,页码:35-38+49
2017年,增程式电动汽车增程器的小型化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年11期,页码:252-256
2017年,基于4WID欗4WIS动力学模型的制动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与仿真,机电一体化,2017年10期,页码:29-37
2017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故障诊断的模式识别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页码:104-108
2017年,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reduction on tunable [Ti(IV)Pc]2, and Ti(II)Pc titanyl-phthalocyanines: A quantum chemical prediction,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2017年129(2017)卷,页码:24-36
2016年,基于TruckMaker-Simulink联合仿真的混合动力卡车燃油经济性研究,机电一体化,2016年12期,页码:19-24
2016年,氢气纯氧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尾气处理方案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CHINA MACHINE PRESS),2016年
2016年,基于四轮整车动力学模型的驾驶员预瞄控制模型仿真分析,机电一体化,2016年10期,页码:23-27
2016年,基于FCM的车载燃料电池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机电一体化,2016年08期,页码:4-7+16
2016年,Anode purge strategy optimization of the 均聚物 electrode membrane fuel cell system under the dead-end anode operation,Journal of 功率 Sources,2016年320卷,页码:68-77
2016年,FCM方法和SVM方法在燃料电池故障诊断模式识别中的对比研究,机电一体化,2016年05期,页码:4-8+22
2016年,FCM 和 SVM 方法在燃料电池故障诊断模式识别中的对比研究,机电一体化,2016年5卷,页码:42801
2016年,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6年03期,页码:29-35
2016年,氢气纯氧燃料电池电源控制器快速原型开发,电源技术,2016年02期,页码:83-86
2016年,燃料电池交流阻抗谱在线测量算法研究,机电一体化,2015年10期,页码:28-34
2015年,拖车与挂车自主交会系统研发,上汽集团,2015年11期,页码:59-62
2015年,Theoretical modeling of the PEMFC catalyst layer: A review of atomistic methods,Electrochimica Acta,2015年177卷,页码:4-20
2015年,Application of Solid Oxide Fuel 细胞Auxiliary Power Unit on Different Trucks in Northeast China,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5年04期,页码:46-51
2015年,Application of 固体 oxide fuel cell-auxiliary power unit on different trucks in northeast China,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2015年32卷4期,页码:565-570
2015年,驾驶辅助系统在货车上的应用趋势研究,上汽集团,2015年08期,页码:58-62
2015年,基于诊断用COMSOL模型的PEMFC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化学工业与工程,2015年04期,页码:62-68
2015年,一种改进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动态模型,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页码:80-85
2015年,Theoretical modeling of the PEMFC catalyst layer : A review of atomistic methods,Electrochimica Acta,2015年177卷,页码:4-20
2015年,基于单/双点线性化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温度预测控制研究,汽车工程学报,2015年03期,页码:49-55
2015年,新型双电池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及电池循环寿命模型,汽车工程学报,2015年03期,页码:69-75
2015年,基于Cruise的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转矩分配策略研究,汽车技术,2015年04期,页码:49-54
2015年,车用无刷直流电机启动过程策略及仿真,汽车工程学报,2015年02期,页码:76-82
2015年,锂离子电池系统建模仿真,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页码:56-60
2015年,Effect of Pb,RSC Advances,2015年5卷127期,页码:105259-105265
2014年,基于快速EIS方法和PEMFC模型的故障分类研究,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页码:39-43
2014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扩散层若干参数仿真研究,汽车工程学报,2014年04期,页码:55-61
2014年,基于Bang-bang控制的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波动抑制策略,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页码:31-34+39
2014年,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气/气增湿器动态建模与影响因素分析,汽车工程,2014年06期,页码:25-30+34
2014年,考虑磁路饱和效应的无刷直流电机电感参数研究,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页码:18-23+28
2014年,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页码:144-149
2014年,Simulation research of PEMFC gas starvation diagnosis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harmonic theory,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4年6卷5期,页码:1664-1670
参考资料:
著作
2017年,车辆动力技术:热力驱动、电驱动、混合驱动与能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年,燃料电池汽车建模及仿真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周苏.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2022-01-18
周苏.企查查.2024-07-01
周苏.新华社大数据智库云.2024-09-17
目录
概述
简介
个人简历
主要成果
主要作品
论文
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