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明,
纺织工程技术专家。毕生致力于
纺织工业生产建设和设备、产品的研制开发,为抗战胜利后尽快恢复纺织生产和建国后北京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德明,又名吴大馨,江苏吴县人,1910年12月1日出生于
上海市。父亲吴培初于1933-1941年任上海花旗银行高级职员,并开办裕和经租公司,生活优裕。到1941年
太平洋战事爆发被解职,家道中落。吴德明幼年在上海湖州旅沪公学读书,以后入上海民立中学,接着进入
上海圣约翰书院。1931年远涉重洋,到
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攻读
纺织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到纺织机器制造厂与原棉公司实习。 1935年回国,适值国内
纺织工业不景气,先后在美国保险公司、永安第一纺织厂以及上海裕和经租公司等处任职,并经营过十几台铁木机的小型织布厂。
1945年抗战胜利,
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成立上海复工委员会,接管日资纺织厂,聘吴德明任委员。1945年11月,吴德明被派往
恒丰纱厂任厂务主任。
1946年3月,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立,并成立巡回督导团,由统益纱厂总工程师李锡钊任团长,吴德明任该团副团长兼总工程师,团内尚有留华的
日本技术专家11名。巡回督导团负责对中纺公司所属
青岛市、
天津市、
上海市各纺织印染厂日方移交的设备、财务成本清点检查,还对各个方面的技术工作进行具体的检查指导。吴德明在下厂检查中,不但听取厂长的汇报,还深入了解基层技术人员的意见,现场检查生产机台、观察车间的实际操作情况。对当时
纺织工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948年5月,吴德明任中纺公司第五棉纺织厂厂长。在降低细纱断头、提高单产、提高纱布质量方面做出了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二次大生产运动中,组织全厂技术人员,成立各道工序的研究小组,针对当时细纱断头率高、生活难做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改变细纱车间的加湿方法,提高车间湿度,消除车间通风死角。从重点整顿牵伸与卷绕机构入手,使细纱断头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实行不同棉花不同处理,这项经验在局系统推广。进而调整纺部牵伸分配,降低细纱牵伸
倍数,掌握粗纱硬度与半成品回潮率,使32支纱产量达到本地区的最高水平。“丰年”牌售纱与“喇叭童”棉布成为国内的名牌产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吴德明留任五厂厂长,协助军代表接管工厂和恢复生产。1952年,任总工程师。他率先在上海地区的细纱车间中改造和推广断头吸棉装置,在细纱和织布车间安装空调装置。对于提高和稳定生产,改善劳动环境,起到显著的作用,受到当时厂内外的好评。
1955年初,吴德明响应党的号召,放弃
上海市的优越生活条件,来到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支援首都的
纺织工业建设。同年6月25日,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他在厂党委领导下,和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广大群众一起,战胜重重困难,完成筹建任务。1958年离开京棉二厂,曾一度担任北京棉纺织联合厂副总工程师与北京纺织工业局总工程师。1958年12月,调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任所长兼总工程师,参与领导和组建研究所。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吴德明于1958年、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为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地区纺织学会的日常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征集论文,召开学术会议,主办《北京纺织科技通讯》刊物,学术气氛逐步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