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限制是国家为了控制特定商品的出口数量、金额和目的地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它是国家外交和对外
经济政策在出口贸易中的体现。出口限制的对象通常包括战略物资、先进技术、国内短缺物资、文物和古董等。常见的管制手段包括出口限额、出口许可证和出口结汇管制。
自愿出口限制是一种由进口国政府或相关行业与出口国政府或竞争对手协商,对某种或几种产品的出口数量进行限制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限制被视为“自愿”,是因为出口国有权取消或修改限制措施。自愿出口限制通常是在进口国的压力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进口国可能建立的替代性贸易壁垒。在无竞争或
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出口公司可能会发现谈判自愿出口限制对其有利。
采取出口限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护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二是解救因外国竞争而受到影响的国内工业,使其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恢复对外竞争力。相比其他保护主义措施,出口限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避免国内立法斗争,迅速达成协议,并且在出口方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减少了报复的风险。
出口限制最早出现在1935年,当时限制了
日本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然而,出口限制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变得更加普遍。据统计,近100项重要的出口限制已被记录,其中大部分旨在保护发达国家市场的工业免受发展中国家、东欧国家或日本的竞争。出口限制不仅存在于纺织品和成衣领域,还包括钢铁、农产品、汽车和运输设备、电子产品和机械工具等领域。
出口限制的主要影响是降低进口水平并提高进口国相应产品的价格。这会导致国内生产商与出口国生产商形成“领头定价者”,共同提高价格,导致消费者遭受损失。出口限制还会扭曲贸易和生产,可能导致不受限制的产品价格高于世界价格,鼓励新公司进入受影响的工业部门,以及出口国公司试图通过第三国出口以规避限制。出口限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出口限制网络,形成全球垄断性市场份额分配安排。
出口限制的流行及其内在缺陷,尤其是其扩散趋势,引发了对出口限制安排应受到控制的呼声。一些评论家建议,出口限制安排应遵守严格的条件并接受多边监督,以鼓励更多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行为。这一议题已在多边贸易谈判
乌拉圭回合的议程中讨论,尤其是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保障条款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