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摩尔·派普特(
英语:Seymour Aubrey Papert,1928年2月29日—2016年7月31日),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是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他在
人工智能和教育构建主义领域有重要贡献,他的智力观点受让·
让·皮亚杰影响。1968年,派普特与沃利·费尔泽格和辛西娅·索洛蒙共同创立了
LOGO语言编程语言。
人物经历
西蒙并不是地道的美国人,1928年出生于
南非,1954-1958年在英国
剑桥大学从事数学研究,1958-1963年在
日内瓦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并与其一起工作,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其思考如何利用数学去理解和解释学习者的学习与思维。
20世纪60年代初,西蒙进入
麻省理工学院并创办了
人工智能实验室(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他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edia Laboratory, MIT)的创建者之一并一直在该实验室工作。
西蒙的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于1968年发明的
LOGO语言编程语言(LOGO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70年与其同事合著了人工智能著作《认知器演算法》(Perceptrons)。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通过LOGO语言帮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智力建设”的建设者。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头脑风暴:儿童、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创意》中,他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建构主义观Learning by making,在他看来,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西蒙·派珀特把
计算机作为帮助学习者形成算法、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锻炼智力的强有力的工具。
其最近的著作是1996年出版的《连接家庭:弥合数字代沟》。他还与其学习者合作,为
信息时代的儿童和家长创建了“妈妈媒体”网站,通过提供在线咨询和不断更新的资源来帮助家长加强对信息时代儿童的监管和教育。
由于在多个领域的突出成就,西蒙·派珀特教授被人们尊称为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也是近代
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学术成就
Idit教授写的《儿童设计师》(1991)荣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授予的杰出著作奖
2002年6月,MaMaMedia 公司“因创造性地应用网络技术而造福社会”荣获
计算机媒介、娱乐类 和平工程
一等奖Idit教授因“为全世界青少年在科技方面作出的贡献、革新和创新”荣获科技教育者联盟和
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授予的荣誉 。
专访
教育信息化大师Seymour Papert破解电脑学习迷局
赵玉勇 | 对话大师 |
“一个孩子一笔记本”VS“一对夫妇一个孩”
2006年4月1日,北京,见到了久违的老人西蒙,名誉和头衔显得并不重要,讨论和争论也显得那样地无力。当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将电脑进入课堂,要不要上网的时候,西蒙与其麻省理工的同仁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更深的更高的层次: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要如何实现“人手一本”,也即“一个孩子一台
笔记本电脑”。
和“一个孩子一笔记本OLPC (One Laptop Per Child)”相映成趣的是“一对夫妇一个孩OCPC(One Child Per Couple)”的
计划生育。这最起码是个有意思的对比,而后者对家庭的影响,以我的体会,我有一个OCPC式女儿,四岁的她陪我来到了北京,她成了我们这个家庭的中心,想冷落她都不成,因为未来的希望只有她自己。和西蒙先生笑着谈论这个问题的结果是:最好“一对夫妇两个孩”,最好还是“一个孩子一笔记本”。
一下子发展到“一个孩子一台
笔记本电脑”,让人有些不理解,象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刚推行的时候一样,大家都顶着风多生孩子,但现在这种状况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虽然不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但更不是以前的“多子多孙”了。以此类推,当我们回想一下西蒙老人的生活经历,对“一人一本”的本源就都明白了。他孩提时代的
南非,是
种族主义猖的时代,也正是对这种政策的反思,他研究数学的同时开始关心教育,更大学毕业后使他同儿童问题专家
让·皮亚杰走到了一起,随着数字化设备电脑等的出现,他开始积极利用数字化设备来研究,后来也就有了进入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历,但由于他独特的南非背景,在获得去美国的签证时遇到了不少麻烦。电脑设备使他有了独特的研究大脑思考的视角,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这可能也是他对电脑重要意义情有独衷的一个原因,所以早年在美国
缅因州研究儿童问题时他就提出“一人一台微机”,而正是基于对西蒙五十年职业生涯的总结和反思后,他的徒弟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将西蒙的“一人一台微机”的理念发扬光大,最终才得出了“一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偿议,面对这项宏伟的计划,西蒙的感慨可想而知。“为什么一人一台
笔记本电脑”是对“一人一台微机”的发扬光大呢?按常理这不符合常理,笔记本电脑要比微机贵许多!
“人手一本”的梦想,不用说针对孩子,对于所有老师来说好象也不太现实,因为在我们脑中,笔记本电脑是一种贵族式的奢侈品,在微机走下神坛后,笔记本电脑仍然十分高贵,而西蒙所推广的OLPC笔记本用价格来衡量,不超过100美元,也就是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如果真能实现这个价格,确实是一件有趣而且有意义的事情。西蒙和他的学生,数字化大师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从2005年1月起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笔记本电脑”的正是这种东东,如果说在富得流油的
美国提出的“一个孩子一台微机”计划不难实现,但对于那些贫穷的可能到现在为止都没见到过电脑什么模样的孩子们,“一人一台微机”几乎是天方夜谈。
电脑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呢?为什么西蒙先生对它这么重视呢?面对这项数字化发明,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发生很大改变的发明,说它是当今的中国又面临的一次新机遇不为过,这一项崭新的技术将使得孩子们也能够获得异地的见闻以及空前规模的知识,它正象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印刷术与
发射药,拓展了人类视野,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
而什么是一人一本的OLPC电脑呢?是一台笔记本,确切的说是一台功能强大并且拥有无线连接网络能力的电脑,这种电脑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能随意使用,并且能方便的携带到各种游戏、文化以及社交活动场合。
便携性和通过网络而得到的多种资源,正是OLPC的最大优点:“这种方法比单单在学校进行数小时的传统授课方式具有更高的教学质量, 而且真正的受益是本质的:夹在学习与生活,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障碍消失了, 笔记本使得这种新文化具体化了,随着被应用到生活的各方各面,新文化将会根植于每个独立的个体中并得到积极发展。”
这种电脑还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标准:“要使笔记本计划获得推行,人们在考虑它的成本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节约下来的资源。从网络就能获得信息的方式节约了印刷
教科书的成本,不但经济而且质量更好。更大的节约却来自于那些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却只有富裕家庭才能买的起的书籍,例如:百科全书、辞海、专业而且高质量的地图册以及与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报纸杂志。电脑能够起到图书馆、实验室甚至是艺术宫的作用,却不需要相应的支出而且能够让这些宝贵资源更加有效的被利用。电脑能够减少对专业课程教师数量的需求,比如学习者可以通过与母语为
英语的学习者在网上交流而学习英语。
人们也必须看到由此而使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数量大幅减少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节约。”
不仅仅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意义也是不同寻常的:“笔记本而带给学生们的好处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师们一样需要学习和提高! 过去,预备教师们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学到所有在他一辈子的教学生涯中需要的一切知识。然而这种时代结束了!世界变化太快了! 只要教学工作者想要保住他的饭碗,就不得不持续的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觉的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满足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求。”
除了教师,对家庭的影响也是非常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将笔记本带回家的同时,他们也将新的思维方式带回了家,这也给予了家长们新的学习机会。说实在的,我们所谈论的不单局限于狭义的学校教育方面的教育改革,我们谈论的是由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对社会的改变,毫无疑问,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是西蒙的弟子,OLPC创始人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描述的“一个孩子一台
笔记本电脑”的灿烂图景,尼葛洛庞帝的思想非常具有鼓动性,是对西蒙的教育实践最好的诠释,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进行同样的实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东西部差距很大的国家,其意义也许会更深远。
“中国的教育学家们都有过这样的直观经验,就是通过对电脑技术的应用使得优秀的学校变得更优秀,在这个过程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项目培训对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方便,人们之间还通过网络建立起了便捷而广泛的联系。借鉴以前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我们所建议的不仅仅是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复制这种经验, 因为改革整个教育系统所带来的挑战远远超过了改进某个学校所碰到的困难。周济部长曾经在计划中指出广大农村学校的改革才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改革任务的艰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不采用最尖端的技术以及最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我们将很难达到目标。幸运的是由于OLPC (One Laptop Per Child)
笔记本电脑的出现,由高新技术使得教育系统的改革方案在周部长规划的预算内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随之而来的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电脑正可以使之发生变化:“要让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知识丰富的社会,不仅仅取决于资源分配的方式以及现行
教科书中所教授的技巧,还需要发展新的思维方式; 需要掌握外语; 同时更需要一种将科学、信息以及对全局的理解融合在一起的文化, 但目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在现阶段的这个领域内几乎没有人用这种方式进行思考或者表达。”
另外一点,这是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产品的意义本身就意味深长:
“最关键的并不在于笔记本本身,而是如何在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中来实现这样一个长远而意义深长的改革。从每个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到,通过制定政策和条例来进行改革的方式并不是很有效的改革, 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除此以外,制定出一种新式教育的所有细节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代价很高。我们提出的方案就简单多了:让每个人都能够消费地起这种现代化的数字产品——OLPC
笔记本电脑,人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接受并习惯一种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一个活生生的产品也许胜过一万条规定。”
正是这么好的一个东西,虽然它还没有最终得以实施,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其巨大的推动力和强有力的生命力。
西蒙和OLPC推广告诉我们的也许正是:在
信息时代里拥有一台电脑这个事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才可能发生在拥有电脑后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师西蒙,面对西蒙及其弟子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OLPC“一人一本”的概念,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如何面对他们呢?老师最应该的也许也是“一人一台笔记本”,以此为硬件基础,考虑如何利用这种工具展开自己的教育。
对于一名教师,现在有许多理念套在我们头上,什么终身学习,什么素质教育,但在思考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踏实的工作,和在面临电脑这种新工具时的选择。
作为一名
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西蒙给我们关心学生们的角度不是技术上的,而是人文方面的,当我们在问到他对自己的定位时,他分得很清,他虽然是
LOGO语言的发明人,但他的角度与其说是计算机语言的宗师,还不如说是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他由于应用电脑而改造了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电脑由他而得到了新的更广范的应用。教育信息化中,教师其实最需要一人一本,从这个意义上,西蒙的研究对广大的老师比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科学家更有意义。正是其独特的对电脑的定位,使得儿童教育开辟了新的篇章,使得电脑应用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那他对电脑的定位究竟如何呢?
对于电脑的作用和角色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催化剂”说,另一种是“媒介”说。以西蒙的观点,电脑与其说是一种到达学习最终目标的“催化剂”,不如说是一种“媒介”更恰当,它是用来完成各种各样有意思的项目的必备的原材料,你可以通过它处理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象将航天器关入指定轨道,如果没有电脑,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社会上还有其他许多复杂问题都是靠电脑才得以解决,研究儿童问题也是这样的,孩子们现在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玩和学习也要归功于电脑。因此,它不象“催化剂”,它是研究知识获取知识的真正参与者,它使在更广的范围内搜寻知识成为可能,知识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和获取。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种能力更大地扩展了,互联网为电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但任何一项技术都是双刃剑,在谈到互联网时,他用了吃饭的例子,不能只吃面包,也不能只吃蔬菜,而要二者兼顾。但如果把互联网做为一种联络通讯的工具,它还是具有激进的推动性的。
电脑的出现的意义,不亚于
造纸和印刷,这是是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发展不可磨灭的两大贡献。时至今日,同样是技术革命,电脑使中国人又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出现更为电脑插上了翅膀,而对这些新技术,拒绝和敷衍绝对不是明智的态度。由于它们的出现,教师做为知识传播者的地位又从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呢?
我们又要回头重提他的书,在电脑的应用过程中,1980年他出版历史性的著作《头脑风暴:儿童、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创意》,在书中他系统阐述了建构主义观——“做中学”(Learning by making),在他看来,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电脑为他的建构主义观点铺下了坚实的基石。电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色进入社会,也必然进入学校和学生的学习中。
面对这种应用,有时我们往往会问自己:电脑是不是滥用了?西蒙则将问题做了转换,电脑的应用过程中是不是太过保守,太过死板,限制太多呢?转换后的问题也许是需要我们重点思考的。在这种转换中,现在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把握自己在这个
信息时代的定位呢?他的另一部著作《连接家庭:弥合数字代沟》,则指明了这个问题,这本书是对其建构主义观的发展,他指出,随着电脑的普及,学习与发明创造从学校开始向家庭转移。电脑进入家庭,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文化的出现,父母也参与了这种文化的建立过程。
正因为电脑的出现,学校的作用已发生了转变。早在电脑还不普及的1980年,还是在他的《头脑风暴:儿童、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创意》中,就指出了这种改变。他指出,随着电脑的应用,教育在家庭中比学校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将学校比做一个有机体,面对电脑的入侵,其免疫和防护机制已崩溃,学校的继承性决定了它的这一特点,学校的这一特点不能说明教师不努力或学校太差,而是由于它的一种保持原样的
惯性所致。学校从最具有变革精神的因素变成了保守派,这也说明学校不会剧烈地改变自身,电脑的巨大作用不是直接推进学校,而是用一种全新的不同结构取代原有的。
而伴随着这种改变,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的确,现在的学生仍然需要专业人士来推动其学习过程,但老师做为知识发源地的传承者的显著地位却受到了动摇,他们将扮演同传统教师越来越不同的角色。他们洞察敏锐,见多识广,对学习过程和社会交互理解深入,并能因此提出中肯的建议,能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适时给孩子推出更有意思的挑战,或者给学生以压力或做一些暗示。虽然教育开始从传统学校转向家庭,但他并不是鼓吹自然发生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学习,在这里,老师的角色更象一个指导者,可能更象现在大学中的专职指导人员。
电脑的出现,网络的普及,在我们老师学生的生活中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现存的考试制度中,电脑课程还在副科的位置苦苦挣扎,西蒙告诉我们电脑究竟是什么?除了做为课程,还是一种更重要的工具,面对这种工具,其对教育体制及教育观念的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的今天,正是我们努力争取的明天,如果今天漠视电脑的存在,明天势必会被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