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是一所公办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位于重庆市
涪陵区太白大道19号,该学校也是教育部、卫生部命名的“全国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重庆市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
1958年9月,
涪陵专区卫生学校正式成立,次年8月更名为
四川省涪陵卫生学校。1998年11月,学校再次更名为重庆市第三卫生学校。最终在2008年,该学校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占地260余亩,拥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馆藏图书12万余册,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电教楼、多功能厅、综合运动场、
多媒体机能、形态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所。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8人,其中专任教师90余人,高级讲师(副教授以上)40余人,外聘有
重庆医科大学、涪陵中心医院等知名医卫单位临床一线富有经验的
主任医师(
护师)、
副主任医师(护师)30余名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学校共设置护理、药剂、康复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中医共6个中专专业,10个高职专科专业。
1958年9月,
涪陵专区卫生学校在涪陵专区医院正式成立,并开学行课。1959年4月,学校迁至易家坝原商业干部学校,并办起农场和
药厂。同年8月,按
四川省卫生厅通知,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涪陵卫生学校。1962年2月,学校成立涪陵卫生学校支部,宋希安任支部书记。同年9月,学校迁至城东崩土坎。次年6月,学校共有学生360人,教职工60人。1965年十月,学校成立教育工会。次年4月,学校修建一栋教学大楼。
1966年6月,地委派工作组到学校领导“文化大革命”。次年1月,学校群众造反组织联合夺权,学校工作全面瘫痪。1968年4月,军训团到学校“支左”,领导“复课闹革命”,并筹建“革命委员会”。次年3月,教学停止,学生离校。1971年1月,留校教职工与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职工一起参加“
一打三反运动”运动。同年12月,学校按照地委文件通知,恢复招生。1973年4月,进驻学校的
军宣队全部撤离。
1974年3月,学校“开门办学”,延长学生在基层实践的时间。同年12月,创办中西医结合新医班。1976年4月,地区中等专业学校第一届运动会在学校举行。同月,学校总支委员会成立。1978年9月,学校入学新生学制改为三年。次年,学校建造1栋教学实验大楼。1982年10月,学校荣获“卫生先进单位”称号。次年,学校先后获得“涪陵城精神文明单位”和“体育先进”奖。1984年4月新建的
附属医院大楼投入使用。同年7月,讲师、
主治医师宿舍大楼动工。1988年9月,学校举行盛大集会,隆重庆祝涪陵卫校建校三十周年。1990年-1993年,学校的学生宿舍、语音室、礼堂先后投入使用。1994年学校荣获“教育先进单位”,次年,学校被授予“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1998年11月,正式更名为
重庆市第三卫生学校。
学校占地260余亩,拥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馆藏图书12万余册,整洁宁静的校园内,专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电教楼、多功能厅栉次鳞比,200米彩色塑胶跑道综合运动场是同学们运动、休闲的理想场地,盥洗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近年来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堪与大学媲美的
多媒体机能、形态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校内闭路电视网络遍及各个教室,校园信息网络使学生能迅速了解各类最新的信息。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8人,其中专任教师90余人,高级讲师(副教授以上)40余人,外聘有
重庆医科大学、涪陵中心医院等知名医卫单位临床一线富有一线临床经验的
主任医师(
护师)、
副主任医师(护师)30余名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
王鹏巨(1964年毕业),荣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七五”、“八五”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石胜福(1964年毕业),
重庆市一届人大代表。易崇勤(1982年毕业),北京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周亚宾(1975年毕业),1997年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党委书记。龚海蓉,(2021级),获
国家奖学金、重庆市第五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一等奖、“‘智’汇青春”第十三届“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选拔赛金奖和铜奖。孙江山(教师),获评2023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