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杜鹃
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的植物
黄山杜鹃树(学名:黄山杜鹃,拉丁学名:杜鹃花属 maculiferum subsp. anwheiense)是杜鹃花科杜鹃属常绿灌木,高1.5-5米;树皮黑灰色,薄片状脱落;幼枝棕红色,密被白色绒毛,老枝浅黄褐色,有细裂纹。产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于海拔750-1700米的林缘、绝壁上以及山谷旁或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黄山。黄山杜鹃喜温凉湿润气候与土层疏松湿润、排水良好、酸性反应的砂质壤土,多生长在阴湿的谷地溪边。繁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压条繁殖。黄山杜鹃辛、微温,用于活血止痛,可治疗跌打疼痛。黄山杜鹃是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也可制成盆景。
植物学史
黄山市杜鹃的学名由美籍植物学家史德蔚(A.N.steward)教授于1923年在黄山首次采集模式标本后命名。1925年植物采集专家威尔逊将其发表为安徽杜鹃(杜鹃花属 anwheiense Wils)。后经植物分类学家张伯伦研究,发现其与麻花杜鹃(Rhododendron maculiferum Franch)非常相近,因此将其归为麻花杜鹃的亚种
形态特征
黄山杜鹃为常绿灌木,高1.5-5米;树皮黑灰色,薄片状脱落;幼枝棕红色,密被白色绒毛,老枝浅黄褐色,有细裂纹。冬芽卵圆形,长1-1.5厘米,近于无毛。叶革质,叶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5-4.2厘米,先端钝至圆形,略有小尖头,基部圆形,稀浅心形,幼时边缘有细缘毛,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黄绿色,中脉在上面微凹下,下面凸出,被淡褐色绒毛,尤以下半部为密,侧脉12-17对,在上面稍凹下,下面不明显;叶柄圆柱形,长1.3-2.2厘米,幼时密被白色绒毛,成长后近于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花7-10朵;总轴长1.2-2.5厘米,密被柔毛;花梗细圆柱形,长1.7-2.5厘米,近于无毛;花萼小,长2-3毫米,裂齿5,三角形,近于无毛;花冠宽钟形,长3.7-4厘米,直径3.8-4.2厘米,粉红色至白色,内面基部有栗色斑块,裂片5,宽卵形,长1厘米,宽1.2-1.3厘米,顶端有浅缺刻;雄蕊10,不等长,长1.6-2.7厘米,花丝白色,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状椭圆形,紫黑色,长1.5-1.9毫米;子房圆锥形,长4.2毫米,近于无毛,花柱长2.6厘米,无毛,柱头小,绿色,头状,宽约1.6毫米。蒴果圆柱形,长1.5-2厘米,直径4-5毫米,直或微弯曲,6-7室,绿色,有肋纹,被锈色刚毛或几无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黄山杜鹃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模式标本采自黄山
繁殖方法
黄山杜鹃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压条繁殖。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50-1700米的林缘、绝壁上以及山谷旁。
生活习性
黄山杜鹃喜温凉湿润气候与土层疏松湿润、排水良好、酸性反应的砂质壤土。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黄山杜鹃辛、微温,用于活血止痛,可治疗跌打疼痛。
观赏价值
黄山杜鹃是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也可制成盆景。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黄山杜鹃.有道.2024-09-05
黄山杜鹃树.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9-05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生长环境
生活习性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观赏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