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殿位于山西太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晋祠的主殿,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晋祠三大国宝之一。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八年(1118年),于鱼沼飞梁前铸铁狮子一对。金大定八年(1168年),在飞梁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晋祠圣母殿格局由此基本确立。
圣母殿四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
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立柱和
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木质盘龙殿柱。盘龙殿柱雕于宋
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
虬龙各抱一根殿柱,鳞甲须,怒目利爪。殿内无柱,殿身中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
直棂窗。殿顶筒
板瓦覆盖,黄绿
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是为宋代木结构殿堂建筑的杰作无疑。圣母殿的彩塑也被称为“晋祠三绝”,另外两绝是晋祠的
周柏唐槐和
难老泉。
地理环境
晋祠旅游景区距
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
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
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建设背景
创建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
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
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
殿前廊柱上有
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内,风头椅是,
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
塑像,是
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
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历史
晋祠始建于
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
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
山西省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
鱼沼飞梁、
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传说
相传,
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
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按照朝廷的旨意,圣母殿内还要摆放43尊塑像。眼看着朝廷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工匠们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来,大家焦急万分却又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天,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闲庭信步地来到了工地上。老人旁若无人地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只见他将这些木料左一搭,右一搭地拼接起来,最后竟搭起一座小小的圣母殿模型,更绝妙的是,这座圣母殿模型内竟没有一根柱子,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圣母殿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工匠们看到这个模型兴奋万分,他们决定就按照这个模型来修建圣母殿,本来想感谢一下这位老人的帮助,可是老人却再也杳无音信了。有人说,这位老人是古代木匠鼻祖
鲁班显灵。
建筑特色
风水
飞梁以西就是宏伟壮观的圣母殿。它背依
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以,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面积
大殿作重檐
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大殿“付阶周匝”的做法,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
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廊下高悬的楹联
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刻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年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
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风格
在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约25公里的悬瓮
山麓。
晋祠的主殿圣母殿,是现存
北宋重要建筑之一。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母殿建于北宋
天圣年间(1023~1032),位于晋祠
主轴线上,坐西朝东,重檐
歇山顶。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堂结构为单槽形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有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即《营造法式》所载“
副阶周匝”的做法。为了形成一个深二间(四)宽阔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殿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四椽),梁尾插到殿身单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推到内柱之间。殿内部分深三间(六椽),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柱
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大殿副阶斗出两跳,华头外延为假昂头,殿身斗出三跳,为两华一下昂,上加昂形耍头。补间铺作仅正面每间一朵,侧面及背面不用。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
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
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建筑代表作。
圣母殿前有鱼沼飞梁,是在方形水池上架设的十字形桥,为石柱木构
梁式桥,交搭处用斗,其渊源可追溯到
北朝,但现存的为宋代遗物。桥面石雕栏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修时仿古新制的,并无遗物做依据。
飞梁之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用前后檐通梁,单檐歇山顶,两山构造简洁。明间前后设门,其余都装透空的栅栏,是四面开敞的小殿。
旅游信息
从
太原站可乘308、848、804、856路专线车可直达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