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发展局,简称艺发局,1995年成立,是政府指定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的法定机构。艺发局的角色包括资助、政策及策划、倡议、推广及发展、策划特别项目等。办公地址位于香港黄竹坑业勤街39号LandmarkSouth5楼。
艺发局大会为局内最高决策层,负责制订艺发局的整体发展方向及运作,由27位委员组成。大会下设策略委员会,艺术支援委员会、艺术推广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覆检委员会,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基金,另设10个艺术组别,各司其职。
历史沿革
1950年之前:岭南民风、中原遗韵
1950年之前零散的文化组织和活动,如传播
西学的辅仁学社(1892),弘扬国粹和革命思想的学海书楼(1923),与举办西洋演艺的中英协会(Sino-British Club)(1946)。华商总会设立公众中文图书馆(1929)和
英国文化协会的英文图书馆(1927)。1896年,电影始创人吕米埃兄弟(Lumière)已派员从法国来港拍摄街景和播放电影;1922年香港有了第一间电影製片公司。三十年代,马师曾在香港组成太平剧团,薛觉先组成觉先声剧团。
1950年:边境关禁,隔离发展
1950年罗湖设立边境关禁,割断香港与内地的文化的自由往来,这是香港文化作为开始相对独立发展的分水岭。大陆学者和文化人南来。1951年
香港电台提供音乐、
话剧等节目,开始转播
粤剧院的演出。1954年举办香港节(HongKongFestivaloftheArts)。1957年商营电视台丽的呼声(Redifusion)每周以40小时的广博时间,传送音乐、粤剧和夜总会歌舞等娱乐节目。
1962:香港大会堂启用并移交市政局管理
1962年香港大会堂启用,市政局开始主办和赞助各种主要以西方品味为主的演艺节目,也邀请了一些外地团体来港演出,向市民和青年学生推广。1967年香港发生社会暴动。事后,文化表演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得到
殖民地政府的使用,1973年政府修改市政局条例,取消官守议席,使之成为全部由非官守议员组成的独立
法人团体,委任议员和民选议员各十二人,主席和副主席由全体议员互选产生。同年市政局举办“
香港艺术节”。 开始了香港公共文化的民主参与。1976年政府制订古物及古条例,成立古物询委员会及古物古蹟办事处。正式开始了文物保护政策。1976年政府成立文化署,策划全港文化艺术推广工作。
1977:政府确定其文化发展角色
政府设立一些被动式的、反应市场需求的机制,当艺术界有明显要求时,才给予援助或谘询,支援(拨款)以短期为主,双方无强迫性的义务。 1979年
香港总督麦理浩访京,会晤邓小平,意会到1997年主权移交的限期,淮备加强建设香港,将香港体面地交还中国。1979年,麦理浩告诉立法会:政府已经明白,积极推动文娱活动,符合本港的实情,而且必须加快速度、广度,令市民热爱。
1981:行政局公布文化发展政策
1981年行政局制订了推动及发展艺术的七点政策:为表演艺术提供所需场地与建设;为普罗大众发展社区活动; 提供职业先修及职业层面的表演艺术训练;发展职业表演 团体;在财政及资源的规限下,务求达到最高水淮;设立 表演艺术谘询委员会;及给予表演艺术团体支持与鼓励。1981年爆发圣诞节暴动,油脂仔在旺角打砸名贵汽车和滋扰洋人。1982年由文康科成立谘询性质的香港演艺发展局。 1985年文康科成立
香港演艺学院。1986年4月1日
香港区域市政局以法人团体形式正式成立,负责管理
新界辖区的市政卫生和提供文化康乐服务。1994年3月政府成立香港艺术发展局(筹备工作小组于1993年10月成立),取代演艺发展局。1995年6月1日,艺术发展局由非法定组织转为法定机构,并引入民选成员,主要策划、推动及支持全面艺术发展,并拥有若干行政权力。
1997﹕从香港回归到二十一世纪
文化架构大改革,特首启动城市文化建设议程,划时代的首次尝试(艺术区、文化概念的重建计划、创意工业探讨)。1997年10月7日 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首份《施政报告》,陈述香港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定位,并提到要检讨区域组织架构,改组公共服务。这是香港首次以最高规格提出文化事务的重要性。1999年3月26日,民政局公布《文化艺术及康乐体育服务顾问报告》和政府的初步回应文件,提出成立文化委员会,负责总体文化事务的谘询工作,文化实务拨归民政局,成立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未来艺展局成员由来艺展局成员由来艺展局成员由来艺展局成员由22人增加至27人(增加的5人俱为官委),其中官委产生的佔17人。民选产生的采取跨界别投票。1999年10月特首在《施政报告》重申去年的愿望,香港可以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和亚洲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香港成为亚洲文化中心的议程正式提出。1999年11月2日政府与美国和路迪士尼公司达成协议,正式在香港兴建亚洲第二个迪士尼主题公园。合资谈判由经济局牵头。香港首宗有政府斥资参与的创意工作。2000年2月21日特首领导的「策略发展委员会」发表《香港长远发展需要及目标》,提出创作及文化活动、创作及文化活动、创作及文化活动、创作及文化活动可以成为将来的7个高增长行业之一。政府首次宣告文化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机构文化
愿景
香港艺术发展局的愿景是将香港建立成一个充满动力和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之都。
使命
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使命为策划、推广及支持10个主要艺术形式包括文学、表演艺术、
视觉艺术、电影及媒体艺术之发展,促进和改善艺术的参与和教育、鼓励艺术评论、提升艺术行政之水平及加强政策研究工作,务求借艺术发展提高社会的生活质素。
信念
促进艺术整体发展,营造多样化及多元化艺术环境。促进创意,提高社会及生活素质,提升社会凝聚力、培育人文价值及社区精神,肯定人人享有接触及参与文化艺术的权利。
发展策略
扶植具潜质的艺术家/艺团,培育卓越发展
策略性重点培育具潜质的艺术家/艺团,同时继续透过资助计划支持不同形式的普及艺术计划,为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工作者及艺团提供支持。
推动艺术行政,提升艺团的管理能力
继续推行多项海外留驻计划丶艺术奖学金/文化实习/人才培育计划,及国内外交流计划,加强艺术行政人才培训,以增进艺术工作者/艺团的专业知识丶提升艺团的管理及组织能力,协助艺团走向专业管理。
关注艺术环境,提出政策建议
透过不同类型的研究和资料搜集等工作,整理丶保存和分析本地艺术活动及发展成果,持续跟进丶了解及观察本港文化艺术
生态环境及发展趋势,向政府反映艺文界的客观状况和需要;同时就政府推出各项与艺文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提出意见,缔造有利艺文发展的环境。
扩阔参与群众,开拓艺术空间
将举办各项艺术活动及旗舰项目,透过不同渠道推动普及艺术的理念,多方位为社会营造艺术氛围及培育未来观众。同时,探讨透过不同的策略伙伴提供更多适合艺文界使用的创作空间的可能性,协助艺团/艺术家稳定发展。期望藉由发展软件(培育未来观众)及硬件(创作空间),扩阔不同的群众参与。
缔结策略伙伴,凝聚艺术资源
加强与各艺术团体丶其他民间及地区组织的联系,亦致力与各政府部门丶公营机构丶商界丶国内外政府机关及团体等紧密合作,凝聚艺术发展的社会资源丶共识和协调行动,致力推动艺术发展。
主要工作
培育与发展
设立不同的资助计划,透过支持本地艺术工作者及艺术团体的艺术活动,推动本地艺术发展,以及营造多元化的艺术环境。
资助
透过多元化的资助计划,鼓励本地艺术团体及艺术工作者积极创作、实践计划,培育他们卓越成长。
年度资助
艺发局于1998年开始设立年度资助,目的是透过策略性的支持,培育本地中小型艺术团体卓越成长。年度资助是在特定的12个月内,支援不同艺术界别中优秀的专业艺团或具代表性的组织在运作及活动制作上的需要,协助它们充分地发展潜能。获资助的艺术范畴广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及媒体艺术、
视觉艺术、跨媒介艺术、艺术评论、艺术教育及艺术行政。年度资助现时设有一年及三年的资助期,资助分为营运部分及额外活动。
计划资助
计划资助主要支持视觉艺术、戏剧、戏曲、文学、音乐、舞蹈、电影及媒体艺术和跨媒介艺术的计划。计划资助公开给所有艺团及艺术工作者申请,资助范围甚广,包括表演、展览、出版、教育、创作、评论和存档。计划资助一年分两次申请,申请的截止日期分别为6月30日及12月31日。此外,本局亦设有新苗发展资助计划及文化交流计划,前者为新晋艺术工作者提供支持,协助获资助者投身艺术专业,使其在行业内迈步;后者则鼓励本港艺团及艺术家向外推广本地优秀的艺术成果,扩阔本地艺术工作者的经验和视野。文化交流计划一年有四次截止日期,为每年三月底、六月底、九月底及十二月底。
文学平台计划
艺发局推出文学平台计划,支持具质素的团体发展文学平台,出版文学杂志及筹办专业文学活动,协助获资助的团体筹划较长远的发展,迈向专业文学团体,培养杂志出版人才及文学行政人员,并拓展读者群及增加公众对文学艺术的认识。 资助主要支持出版具质素的文学杂志及举办文学推广活动。现时设有一年及三年的资助期。
优秀艺团计划
香港艺术发展局的香港艺术发展基金特别拨款予艺发局于2019/20年度推出一次性的优秀艺团计划,向三个表现优秀的艺团提供五年(2019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的营运资助。
配对资助计划
配对资助计划支持的艺术项目范围广泛,包括文学艺术、表演艺术、
视觉艺术、电影及媒体艺术、艺术教育、社区艺术、艺评等。申请机构须为建议的艺术项目筹募最少
港元$3万来自非政府机构的现金捐款/贊助作配对之用,本局将以最多一比一倍半形式向成功申请的团体提供配对资助。同一申请团体在每个
财政年度可筹募最多港币$150万现金捐款/贊助参与配对资助计划,本局将发放港币$225万拨款推展有关项目。计划于每个财政年度设两轮申请,分别于三月及九月。
其他资助
以上参考资料
奖学金
为促进本地艺术人才的培育,提升
香港特别行政区艺文界的专业水平,透过各项计划为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工作者提供培训、竞赛、观摩、实习及海外交流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创作及发表作品。
艺术人才见习配对计划2023/24
针对业内不同艺术形式及职位提供实习机会,增进毕业生对艺术机构和团体运作及业界的认识,从而鼓励他们在业界作专业及长远的发展,并协助艺术机构发掘具潜质的見习生,推动本地整体艺术环境的发展。
本地艺术行政/制作人员实习计划
支持本地艺术团体发掘和聘请优秀及具潜质的艺术行政/制作实习生,同时为有志于艺术行政/制作界别发展的人士,于专业艺术机构提供实习的机会,增进他们对艺术机构/艺术制作的认识,鼓励他们在业界作长远发展。
海外文化实习及培训计划
与世界各地着名艺文机构合作,为本港具备一定经验的艺术行政人员及艺术管理领袖人才提供海外实习、交流和培训机会,以增进专业技能及扩阔国际网络,长远支援本地文化艺术发展。
艺术行政人员海外考察计划
支持本地具一定经验的艺术行政及管理人员,就所订定的议题往海外进行专题考察,形式如观察、访问及分析等,借此为业界提供讨论及思考议题,从而促进个人、机构、业界三个范畴的长远及专业发展。
艺术行政奖学金
支持
香港特别行政区具一定经验的艺术行政人员修读与艺术行政或商业管理相关的硕士/专业课程,汲取和提升知识及技能,培育优秀的艺术行政人才。
在职行政精修训练课程
透过香港艺术发展局委约本地的艺文团体与海外培训或艺文机构合作,在港为
艺术管理人才提供在职精修训练课程,将海外的专业艺术管理知识、经验及国际网络引入香港,提升本地艺术行政人员的专业水平。
普及与参与
举办多项大型艺术活动,让社会各阶层认识和参与艺术活动,使艺术渗透生活之中,增添社会活力。
以上参考资料
拓展与交流
致力与国内及海外艺术界保持紧密联系,支持本地艺术工作者与艺团积极参与海内外的艺术活动,推广本地的艺文作品,加深内地及国际对
香港特别行政区艺术的认识。
研究与策划
开展不同的调查与研究,征询艺文界的意见及搜集本港艺术生态的有关数据,向政府反映艺文界的诉求,并为艺文界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开拓社会资源
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为香港艺术提供有利发展的条件。
组织架构
艺发局大会由27位委员组成,为局内最高决策层,负责制订艺发局的整体发展方向及运作。大会成员由香港行政长官委任,其中10位经由艺术界投票选出;所有成员均为艺术专业人士或热心艺术发展的社会人士。
大会下设6个委员会—策略委员会,艺术支援委员会、艺术推广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覆检委员会,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基金,另设10个艺术组别。
委员
主席
以上参考资料
委员
区永东、陈嘉贤、陈美娟、陈雪仪、范凯杰、何闻达、林诗棋、刘惠鸣、李易璇、梁建枫、罗光萍、卢永雄、马志伟(
马浚伟)、文洁华、潘惠森、萧泽宇、孙燕华、谭国根、童小红、黄德慧、
杨政龙、赵志军、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代表、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或其代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或其代表。
艺术顾问
艺术界别顾问义务协助艺术界别主席策划及推动界内的事务,提供专业意见,协助推行艺发局的工作。艺术界别顾问的人选由艺术界别主席提名供其他委员审视和给予意见,并获得大会通过及确认,方可正式担任艺术界别顾问。每位获提名者只能担任一个界别的顾问,包括文学、音乐、
视觉艺术、电影及媒体艺术、舞蹈、戏曲、戏剧、艺术行政、艺术教育及艺术评论。艺术界别顾问的任期为三年,建议人选交大会审视以决定是否延任。
顾问名单
以上参考资料
出版刊物
出版刊物有二十周年纪念特刊、艺萃、年报、
香港艺术发展奖纪念特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