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
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曲线定义
需求曲线(或需求表,Demand Curve 或 Demand Schedule)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
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
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1,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1。
表达形式
需求关系有多种表达形式,如:叙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数法,用需求函数demand
函数进行描述;图解法,用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进行描述;
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 schedule进行描述。几种
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
需求曲线是用曲线方式表示需求关系、需求函数。需求曲线是需求函数的直观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纵轴表示价格(自变量),横轴表示产品需求量(因变量)。
最常见的表示是线性模型(linear form),注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 intercept)、
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rizontal intercept)的经济意义。
辨析
对比
需求曲线向下,是公认的主流观点。这里不展开其学术定义,简单地说,是指物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比关系。价格提高则需求数量减少,价格降低则需求数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识。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强的观点,主张“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对“有时向下”(如
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
张五常。张五常认为吉芬商品不存在。
杨小凯误解了张五常的话,以为有人不知道“
教科书中的标准结果”中有需求曲线向上一说,
薛兆丰解释得很好,张五常的本意是说“
方法论上不能有”吉芬商品。杨小凯虽然表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线向上的说法,但看他只是属于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弱的观点,即认为大多数时间“向上”,但容忍“有时向下”。他认为吉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因此与张五常只能说是误会,没有太多实质矛盾。
支持需求曲线向上的观点,依主张的坚持程度不同,也有强弱之分。最弱的观点与
杨小凯差不多,认为需求曲线向上,是罕见现象,是例外,“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中等强度的,认为需求曲线有时向上,有时向下。最强的观点还很少看到,就是主张需求曲线向上,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需求曲线向下只是特例。“
经济学的
弗里德里希·尼采”
乔治·巴代伊的“普遍经济学”实质上是这种主张,实际是在拿需求曲线向上当
定理了。
第一,对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事实观察得到的理论结论,主张“
悬置”。
这是
胡塞尔的办法。意思是,认同
张五常在工业化大背景下观察到的需求曲线向下的结论,对于工业化经济的适应性。不去反对它,而是把它悬置在那里。也就是说,当大家重点分析对象是工业化范畴的经济时,大家会直接采纳张五常的结论。
所处的语境,是从主体角度看
新经济(所以看到的是“体验经济”)。虽看到了体验经济中大量需求曲线向上的实例,但对张五常所说的需求曲线向下,包括“必定”向下,并不反对。认为那也是对的。因为他对应的,2013年间。这一历史阶段主流的事实,就是需求曲线向下。
第二,反对把不同背景下得出的结论混为一谈或套用到不同的背景下。
张五常强调
方法论的纯洁性,是没问题的。工业化的实践,产生工业化的理论,他是自给的。但如果把需求曲线向下,用于解释原始礼品经济,或后现代体验经济,认为就不合适了。这个不合适不是说结论本身错了,而是说结论与条件不匹配。
第三,反对把所在的特定历史阶段普遍化为永恒条件。
条件
就这些现象背后有没有更一般
经济学规律的问题,请教过一些
美国著名学者。形成一些不很肯定,但慢慢走向定形的猜想:
新经济(主要是体验经济)中出现稳定的向上需求曲线时,一般都同时伴以如下条件:
第一,供给绝对或相对普遍过剩。
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宏观经济不平衡引致
微观行为变化,传统的办法是把牛奶往大海里倒,用
经济危机来解决。
约翰·凯恩斯发现战争是一种解决办法。
乔治·巴代伊则将凯恩斯理论微观化了。巴塔耶与众不同地认为,与供给匹配的正常需求,同与过剩的供给不匹配的需求,性质不同。对于后者,必然有一种宏观压力使之按照需求曲线向上的方式消费。据说老鼠会在
种群密度超过种群生存极限时,采取集体自杀的方式调节到平衡所需的密度。按巴塔耶理论,在背后支配人类同样本能的,是负与环境的分布。当环境不能承载系统过高的负熵水平时,就会出现高能释放的要求。需求曲线向上,是系统高能释放的客观需要。
乔治·巴代伊认为战争是最大的用
追涨杀跌方式解决需求不足的人类自我调控行为。原理很简单,战争,是一种需求代价越高越有人买单的集体“大采购”,是一种高能释放。同样,沃夫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与学生追歌星,都属于高能释放状态下的需求曲线向上。
以往人们可能忽视了,需求曲线向上,与需求曲线向下,所面对的需求,在性质上可能不同。有一个发现:需求曲线向上的情况,大部分集中在需求性质属于自我实现的时候。自我实现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一类是追求
高峰体验,又可细分为成瘾性社会体验(运动、竞技、搏彩),成瘾性自然体验(烟、酒),成瘾性个人体验(个人
电脑游戏等),成瘾性艺术体验(流行歌星);一类是追求名利地位,为此讲排场、讲面子、讲身份;一类是追求艺术和时尚;一类是追求社会认同(红白喜事)……。凡是进入这个区间的,都可能出现
追涨杀跌现象。
当然,不一定同一种消费,都是同性质消费。比如,美国人买车与中国人买车,前者是作为代步工具,满足发展需求,因此需求曲线向下;后者可能是满足
自我实现需求,因此需求曲线向上。有人可能说,消费者不是因为价格高,而是因为预期价格高的东西质量好,看中的是质量好。但就见过一位老板买车,先划定个高价空间,让司机随便决定买哪种车,但一定要进口的。结果买的是一辆进口B级车。花同样钱买国产车(有的与进口车的唯一区别只是把车轮拿下来到国内“组装”),可以买到质量、服务和档次都高一级的
C级车。但老板很满意他的选择。
越是发达社会、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接触向上需求曲线的机会越多。但并不是说,只要有条件,人的所有需求都会遵循向上的需求曲线。因为人的需求毕竟是多层次的,他有可能在买
结球白菜时,按照向下的需求曲线行事;但在为恋人买单时,按向上的需求曲线行事。这并不意味着
经济学会由此散架,只是说,经济学也要区分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斜率
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需求量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斜率
绝对值越大,曲线越陡峭,敏感性越低。在管理决策中,应把敏感性高的产品作为管理的重点。
种类
需求曲线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个人需求曲线(Individual Demand Curve):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市场需求曲线(Market Demand Curve):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Firm Demand Curve):某企业的全体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的
斜率大于个人需求曲线的斜率;企业需求曲线的斜率小于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
其它定义
企业需求曲线还可称为企业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这样的名称可能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如果认为它是市场上对该企业产品有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叠加结果就完全错误了。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才是整个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共同叠加形成了市场需求曲线,市场上唯一的企业-垄断者就面临这条需求曲线。
而
完全竞争市场就不能这样理解:市场所有的需求者的需求曲线叠加形成市场需求曲线D、市场所有的供给者的
供给曲线叠加形成市场供给曲线S,D、S的交叉点决定了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P,而该价格形成的水平线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所以这条水平曲线不是任何消费者需求曲线叠加的结果。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的水平需求曲线
表征的含义是:如果该企业提高价格,其销售量为零(不可能发生,企业本身就不乐意);如果该企业降低价格,它将迅速被抢购一空(如果一般均衡实现了,它将是亏损的;如果没有实现,这样竞争的结果大家都降低价格,最终还是要实现一般均衡,所以最终它也不可能实现)。因此,
完全竞争企业最终把自己的价格均稳定在P上。
所以它是根据该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的特点所决定的。至于其他两种市场类型大家可以仿照理解。
应用
需求曲线有如下应用:
1、当价格确定时,求商品可能销售的最大量(the maximun amount of a good that will be purchased if a given price is charged);
2、给定商品数量下顾客愿意付的价格(the maximum the consumers will pay for a specific amount of a good)。
参考资料
需求曲线.fx.wanfangdata.com.cn.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