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蕈
平盘菌科鹿花菌属真菌
马鞍也叫鹿花菌,食用中毒后,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轻度中毒者1 - 8 小时出现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虚弱。有的瞳孔散大, 也有的出现腹泻。重度中毒的病人, 除上述症状明显外, 还有脉弱、语、抽风、幻视、幻听、反射消失等症状。
简介
学名 Gyromitra esculenta (Pers.) Fr.
中文学名:河豚菌(黑龙江省)、鹿花蕈
分类地位 盘菌目马鞍菌科、鹿花菌属
形态特征
子囊果中等大。菌盖皱曲呈大脑状,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表面粗糙。高达8~10cm,菌盖直径4~8cm,边沿有部分与菌柄连接。菌柄往往短粗,污白色,内部空心,表面粗糙而凸凹不平,有时下部埋在土或其它基物里,长达4~5cm,粗达0.8~2.5cm。子囊中孢子单行排列。孢子椭园,含两个小油滴,18~22μm×8~10μm。侧丝分叉细长,有隔,顶部膨大有色,粗5~8μm。
生态习性
春至夏初多在林中沙地上单个或成群生长。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
经济价值
一般食后大约6~12小时发病。首先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症状。过去多认为毒性物质是马鞍酸(helvellic acid),现代研究认为马鞍酸无毒,起强烈溶血作用的是鹿花菌素(gyromitra toxins),属甲基联氨(MMH)化合物,使红血球大量破坏,引起急性贫血、黄胆、血红蛋白尿及肝脏、脾脏肿大和周围血网细胞增多等,死亡率2~4%。中毒往往因人而异。据说孢子含毒多,经水浸泡、煮沸后多次冲洗可食用。
鹿花菌(也叫马鞍蕈)中所含的马鞍蕈酸,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这种毒素抗热性差,加热至摄氏度70度或在胃内消化酶的作用下可以失去溶血性能。
中毒症状
马鞍蕈, 含马鞍蕈酸。轻度中毒者1 - 8 小时出现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虚弱。有的瞳孔散大, 也有的出现腹泻。重度中毒的病人, 除上述症状明显外, 还有脉弱、谵语、抽风、幻视、幻听、反射消失。此病对神经造成破坏, 预后不良。
急救措施
本类食物中毒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首先应用硬质东西刺激患者咽喉部,致吐尽为止或使用导泻药。对重症中毒者应抓紧时间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抢救。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分布地区
经济价值
中毒症状
急救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