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奥博林
列夫·奥博林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奥博林(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борин;1907年9月11日—1974年1月5日),他是钢琴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曾获得1927年第一届国际弗雷德里克·肖邦钢琴比赛。
人物生涯
列夫·奥博林的家庭在他幼年时经常搬迁,1914年他们在莫斯科定居后,他被送到音乐学校学习。他师从费鲁奇奥·布索尼的学生叶连娜·格涅辛娜学习钢琴。与此同时,他还在亚历山大·格列奇亚诺夫的指导下学习作曲,并取得了成绩。
1921年,奥博林被莫斯科音乐学院录取,学习钢琴和作曲。1926年完成了钢琴学业。同年,莫斯科传来了第一届国际弗雷德里克·肖邦钢琴比赛的消息,比赛将于1927年在华沙举行,他的钢琴老师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立即想到了他。在赢得比赛的第一名后,他在波兰德国举办了音乐会。直到1945年,他一直在俄罗斯演出,并同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935年,他与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举办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一直合作到生命的尽头。阿拉姆·哈恰图良为奥博林创作了D大调钢琴协奏曲,并写道:“当我创作我的协奏曲时,我就梦想着听到列夫·奥博林演奏。我的梦想在1937年夏天实现了。这位杰出的钢琴家的精彩演奏确保了它的成功”。
在1941年至1963年期间,奥博林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大提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克努舍维茨基组成了钢琴三重奏,享有国际声誉。哈恰图良为这个三重奏的成员分别创作了三部协奏曲,分别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
他是一些现代作曲家作品的首演者,包括阿拉姆·哈恰图良维沙翁·舍巴林尼古拉·米亚斯科夫斯基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包括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合作的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他培养了许多钢琴家,包括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1955年弗雷德里克·肖邦比赛第二名获得者)、阿纳托利·杜克门托夫、米哈伊尔·沃斯克雷森斯基、野岛、德米特里·萨哈罗夫、亚历山大·巴赫切夫、莫里斯·安德烈亚历山大·叶戈罗夫、列夫·纳托琴尼、鲍里斯·伯曼、爱德华·米安萨罗夫和奥尔加·基恩。
奥博林曾担任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肖邦比赛的评委,以及莫斯科里斯本巴黎利兹联足球俱乐部和兹维考的其他比赛的评委。
他于1974年去世,享年66岁。
相关访谈
访谈者:俄罗斯音乐学家亚历山大·维岑斯基,(文中简称“维”)。受访者: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列夫·奥博林(文中简称“奥”)。
维:请问,您过去在家练琴时,在一般情况下,用于弹琴的时间和分析作品的时间各占多大比例。
奥:我在学生时代,用于练琴的时间是很多的,而现在只需要在找手感时才做一些练习,就像做早操一样。通常,在长时间休息之后,需要大量练琴,比如,暑假之后就要多练,因为我有这样一个原则,假期一般不弹琴,开学后才开始练习,不过,那时候的手已经习惯了其他动作,而不习惯弹琴了,比如习惯了划船时的荡桨动作,而不愿意弹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让自己的双手和心态尽快恢复弹琴时所需要的正常状态,需要大量的练习,但不只是弹钢琴练习曲,而是演奏音乐,将某些作品当作练习曲来弹奏,例如,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罗伯特·舒曼的《托卡塔》、约翰·巴赫的《赋格》等,那时弹得时间也很长,一般都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但一定是慢速弹奏,不能让手指过度“疲劳”,主要是为了使血管与肌肉达到柔软一点的目的。然后就开始解决你即将演奏曲目的技巧和演奏方法问题了,为此我努力扩充自己的演奏曲目范围。作为一个钢琴家,怎么能只会弹某一部作品呢。这是无法想象的。我本人首先从“基础”作品入手,即能够促使你付出全部创造力和激情的音乐作品。在此之后,再用半小时,去弹奏其他类型的作品,这样一来,我的弹琴时间已经是2至3个小时了。
如果我弹的“基础”作品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某一首协奏曲,即技术难度较大的作品,那就需要顺便弹奏一些小型作品,例如,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一些小品等。如果弹奏的作品中的和弦技巧性较强,那么同时就要去弹奏弗朗茨·李斯特的《鬼火》。在一般情况下,弗雷德里克·肖邦练习曲及其某部协奏曲不要一起弹,因为那样将会导致你的手指过度疲劳。
维:您在学生时代,一般用多少时间进行技术训练。
奥:时间用得不是很多。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我在技术训练方面,曾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主要是弹奏练习曲。记得有一年,我觉得自己的技术太一般了,需要尽全力并独立完善自己的技术,于是我就开始每天花费1至2个小时弹奏练习曲,其中主要是卡尔·车尔尼、凯斯勒等人的练习曲、不同类型的哈农练习曲、八度练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创意曲等,而且一天内务必进行各种音阶练习(各种方向、不同音程的练习)和琶音练习。除此之外,还要弹奏陶西格和约瑟菲的练习曲
所有这些音乐文献都是由我本人亲自选出来的,这样大约持续了半年之久,也许是整整一年,但效果却是令人费解的:我的手指像老鼠一样,在键盘上左右狂奔,简直无法控制。我随便都能把某种音阶练习弹奏得很轻松,弹奏得也很好,可是这一切却无法应用到我要演奏的作品之中,甚至出现了心理分裂,似乎我所弹奏的一切都显得如此之粗浅了,于是我就不再弹奏那些练习曲了。当然,这些练习曲曾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它们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自身与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甚至导致了机械演奏的习惯。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维:回忆过去,这种技术训练方法是不是技术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呢。
奥:这是很难断言的。通常对演奏者的要求应该是:掌握某一学派的音乐表述方式及其一整套特殊方法。但是在音乐实践当中,演奏者所采用的方法往往与实践是相互隔离的,也就是说,演奏者最终使听众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实际上根本不会弹琴。或者与此相反,技术训练方法有时是无数次实验产生的良好结果。至于是否所有的演奏者都要经过这种实验过程,还是宁愿走一条“平坦”的道路,我也难以做出某种结论。
当我在莫斯科格涅辛娜音乐学校学习时,我曾经做过很多技巧练习,其中包括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哈农练习等。在每次的家庭作业中,必有练习曲,每天不少于40分钟或一小时的时间用于弹奏各种练习曲。这样一直持续到音乐学校的最后一年。颤音练习、双音练习、使手臂柔软的练习、三度指法练习等,而六度练习却做得很少,因为当时我的手还不够大。除此之外,还要弹奏其他许多练习曲。
维:就练习曲和技术练习作业而言,哪一种做得比较多。
奥:两种练习占有同等比例,某些练习曲是来不及弹奏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十分广泛的演奏曲目,但是我只用了4至5年的时间,修完了格涅辛娜音乐小学及其中专规定的所有科目。我虽然平时很少弹奏莫里茨·莫什科夫斯基和克拉默的练习曲,但是我弹奏了大量的卡尔·车尔尼练习曲,同时还经常进行节奏练习、断奏练习、连奏练习等。做完这些练习之后,自己的手的确感到很疲劳。
维:您是怎样准备从未接触过的新作品呢。是如何进行练习的呢。
奥: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在很大程度上,我选出的新作品,一般都是我即将公开演奏的曲目之一。在连续很多年里,我都是按照他人专门指定的曲目进行演奏的,所以在我举办的音乐会上,既要演奏一些名曲,同时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新作。我认为,如果接连不断地演奏自己不熟悉的作品,那是很不理智的, 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而经常演奏的曲目则可以促进你“攀登”音乐表演艺术的新高峰。
对新作品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通常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曲目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我首选的当然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
但常常你选择的作品必须是即将演奏的曲目之一,否则你的演奏曲目就不可能得到顺利地诠释。因为要培养一套演奏曲目,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你想啊想,绞尽了脑汁,最后还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曲目。最后发现,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演奏。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之后,最终勾勒出了一套演奏曲目的蓝图。在这种情况下,你自然会从那些陌生的作品入手,然后再去准备那些经常演奏的曲目。
如果说到我为自己的演奏曲目选择的主要作品,而不是关于那些作为“辅助性资料”的作品,也不是关于为了填充演奏曲目而强加进去的作品,那么,在我这一套曲目当中,肯定有一部作品反映了我选择曲目的主导思想。例如,在某一部作品里,我发现了我以前并没有发现的诠释方法,恰好现阶段我又很想解决的这一类问题,所以我就把这部作品纳入我的演奏曲目之中。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虽然那件事最终毫无结果,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暑假期间,我在别墅休息,假期里我一般不给自己过重的学习负担。有一天,我顺手拿起弗朗茨·李斯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的总谱翻阅。在此之前,我对这部协奏曲已有所了解,可是从未正式演奏过,趁此机会,也想仔细研究一下总谱。大家知道,总谱会使你产生另外一种感觉,总谱与双钢琴缩编谱不同的是,它能唤起你的另一番联想。在那次翻阅总谱的过程中,我果然发现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一种新速度、新音色,整个协奏曲仿佛变成了一首全新的作品。这个新发现增加了我对这部协奏曲的兴趣,于是我便开始继续往下研究乐谱,直到将该总谱全部看完为止,我从中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觉得,我从这部过去比较熟悉的协奏曲中又找到了一些全新的特点,即属于该作品本身的东西及其特点。当然,从主观意识上讲,我对这部协奏曲的确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想我一定要彻底研究弗朗茨·李斯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并决心公开演奏这部作品。
这种感觉和决心是在我仔细研究总谱的过程中产生的。我本人具有绝对辨音听觉,所以我能一边看着总谱,一边聆听作品的整体效果。其中的复杂指法或技术难点,对我都不是问题,我在背谱时也是很轻松的。
但遗憾的是,第二天早上,当我从梦中醒来时,上述的新感觉已经没有了,似乎是“烟消云散”了,那种新的印象似乎全部消失了,呈现在我面前的仍然是对弗朗茨·李斯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的传统印象。因此,我至今都没有正式演奏过这部作品,真是令人懊恼,因为我失去的是一次茅塞顿开的时刻。
每当我接触某一部作品并进行乐谱研究时,我总是会产生种种联想,这种现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年复一年的乐谱研究,你就会对那些作品产生不断更新的认识,并得出新的结论。过去当我看乐谱上的种种标记时,并不能立即发现每个音符和标记所蕴涵的内在实质,只有经过长期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悟出其中的奥秘,从而提高自己的读谱能力,对我来说,读谱的过程就相当于灵感显露的时刻。我觉得,我通常都是在读谱过程中产生对音乐的想象的,这种想象也正是我想得到的。
维:那是一种在研究乐谱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想象,还是对作品演奏的具体想象呢。
奥:主要是对作品演奏效果的具体想象。
维:或许是对您本人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时的某种想象吗。
奥:多半是对作品本身及其演奏效果的想象,有时是对某个演奏者演奏这部作品时的想象,不过这个想象中的演奏者并没有具体的特指。
有时驱使你去研究某一部作品的是某种瞬间的感觉,即当我想象某个演奏家演奏这部作品时的一种感觉,至于那个演奏家的演奏效果如何,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意识:如果那个演奏家是我,我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来演奏这部作品,这种意识坚定了我演奏这一部作品的决心。不过这种意识仅仅是打开了你的思路而已,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你遇到的是一部相当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作品(或是某一部大型的复调作品),那我首先就要从视觉上开始入手,即首先从研究总谱着手,同时还要仔细研究与该作品相关的某些文献。但如果是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夜曲,那就完全不必从研究乐谱开始,而是直接从弹奏着手。维:研究总谱所产生的只有对音乐的想象,还是伴随着对演奏技术的想象。
奥:首先产生的并不是对作品中的演奏技术(技术难点)的想象,而是对该作品的整体风格及其特点的想象和理解,有时几乎是直接产生了对该作品固定的音乐进行速度的想象。这种想象或许存在于你对乐谱的研究过程之中,所以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来说,对作品进行速度的想象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除了对音乐速度和节奏的想象之外,还有对发音特点、力度、音量对比等因素的联想,但此时很少产生与触觉相关的联想。
维:此时键盘也会“出现”在您眼前吗。
奥:几乎是不会“出现”的,琴键是固定存在的,但是它的“出现”是在你对音乐想象的最后时刻,因为我此时考虑的并不是钢琴演奏方面的因素,而是对音乐曲式的分析,也就是说,我在想象中已经听到了用钢琴演奏的这部作品,但是我并没有用钢琴弹奏。实际上,这个想象的过程是实际弹奏的前期准备阶段,仅仅是音乐演奏的第一步,这个前期过程和第一步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事先对乐谱进行过一番研究和分析,那么我此后在钢琴上再现这部作品时就轻松多了,读起谱来也顺利多了,因为我已经熟悉了作品中的分句法,弄清了各声部之间的关系,看清了乐谱上每个“标点符号”的真实含义。
维:大家都知道,您是第一位,差不多是唯一的一位诠释大批新作和从未有人演奏过的作品的功臣,比如,是您首演了阿拉姆·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请问,您在准备演奏此类作品之前,也是从研究总谱着手的吗。
奥:是的,的确如此。每当我刚刚拿到一部新作品时,我不可能立即在钢琴上弹奏它,而是根据每部作品的具体要求,首先比较认真细致地阅读总谱,翻阅总谱,查阅与该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是很重要的。就拿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来说,在翻阅协奏曲的缩编谱时,我首先详细研究了第一架钢琴与另一架钢琴之间的关系。因为当我坐在钢琴旁时,我将难以与坐在对面的另一个钢琴演奏家进行直面的沟通。
维:这种首先研究乐谱的方法是在早期还是晚期产生的。是在您的童年时代还是在青少年时期产生的呢。
奥:当然是在较晚的时候才产生的,快速认识作品的方法是在无意识中发现的,而我在童年时代,像其他所有的儿童一样,有着同样的学习方法,即直接照乐谱按音节弹奏作品。不过由于我的读谱能力历来都很强,所以我在按音节弹奏作品时花费的时间很少。最初我还进行过大量的读谱训练,早在上学之前,我就开始按自己的方法弹琴,这看起来似乎是不应该的,可我毕竟是这样做到的。弹钢琴是我喜爱的一种活动,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弹。对所有的学生而言,指法学习、指法训练是最难忍受的阶段,以至于产生了放弃学习钢琴的念头。
维:您当时喜欢做即兴练习吗。
奥:即兴演奏是乐此不疲的。
维:看来是即兴演奏练习稳定了您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请问,您做过很多的即兴练习吗。
奥:做过很多,我在童年时代还大量从事过音乐创作,不过那时谱写的大多是“少儿”水平的作品,它们都处于著名音乐教育家迈卡帕尔小品的水平之下。当时我谱曲时,一般都不用钢琴,而是全凭自己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和理解,其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我9岁开始学琴,而7岁时就开始谱曲了。
尽管我做过很多的即兴练习,可是它们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结果。做即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某种益处,可到头来我一无所获。后来我又开始记录自己弹奏的即兴作品,而记录出来的作品与真正的即兴作品却毫无关联,也就是说,我在弹奏即兴练习曲的过程中,曾产生过一些新的听觉形象和音乐形象,有时这种形象贯穿于整个乐曲之中,有时只出现在作品开头部分的前5至6个小节之中,再往下就中断了。
维:您对即兴创作的兴趣大致持续到什么时候。
奥:我对即兴创作的兴趣是逐年消失的,当我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之后,这种兴趣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我的吸引力。
维:也就是说,从您十五六岁时,即兴创作的兴趣开始逐渐消失。
奥:是的,大致是这样,就像后来我对作曲失去兴趣一样。
维:是您的作曲愿望彻底消失了,还是由于后来您频繁的演奏活动和大量的作品研究,您放弃了即兴创作和作曲的愿望。
奥:直到今天,我的作曲愿望有时还会涌现,这种愿望的消失或许真是由于我过于频繁的演出和教学活动所致。记得当我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我在学习作曲时,已经开始厌倦演奏活动,我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投放在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演绎活动之中。而当我开始加强演奏意识并从事大量的演出活动之后,我的作曲欲望逐渐退到了第二位。演奏与作曲二者兼顾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觉得,这件事是“我应该做的”,而“那件事”对“我应该做的这件事”起到了抑制作用。
我从未专门为当一名钢琴家而修养和进行训练,比如,当我在莫斯科格涅辛娜音乐学校学习时,从来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将来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还是成为一名作曲家。而实际上,当时我非常愿意成为一名作曲家。直到后来,即当我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之后,我对钢琴表演艺术的意识才逐渐清晰起来,后来又相继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国际音乐大赛的获奖者,钢琴演奏活动不由自主地占了上风,久而久之,我的主攻方向就变成了钢琴表演艺术,而“那件事”(即作曲的愿望)便随之消失了。
尽管如此,我的作曲创作欲望依然会时常出现,即每当我什么都不做时,当我没有繁忙的演奏任务时,当我给学生上完课之后,或者当我在别墅休息时,总之,当我处于静态之中和大自然之中时,我的作曲欲望便油然而生。然而,现在就很难了,因为听觉意识与形成乐谱之间,在我这里出现了严重的“剪刀差”,因为要想把自己的听觉印象用乐谱形式记录下来,这需要相当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手段。记得在战争期间,当时我们音乐学院被疏散到了古比雪夫,有时还需要值夜班(从夜里2点至凌晨5点),于是我就开始在值夜班的时间谱曲。当时一部交响曲的呈示部已经全部构思好了,假如当时手边有足够的乐谱纸,我就会把那个呈示部完全记录下来了,但是战争期间的纸张紧缺,所以什么也没有写出来,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
获得荣誉
- 斯大林奖二等奖(1943年)。
- 苏联人民艺术家(1964年)。
- 两枚列宁勋章(1946年,与莫斯科音乐学院80周年庆祝有关;1966年,与莫斯科音乐学院100周年庆祝有关)。
- 荣誉徽章(1937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涯
相关访谈
获得荣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