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行政村就叫做嘎查。在
内蒙古自治区有关盟市所属旗的行政编制下,设嘎查(与行政村平级)。实际上,
蒙古语嘎查即汉语行政村的近义词。
阿拉坦敖希特嘎查隶属于
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东北部,距旗所在地
巴彦托海镇61公里,向西距
海拉尔区50公里,向东距
大雁镇23公里,距
牙克石市30公里,北与铁路滨——洲线16号村接壤,处于301国道海——牙段中间,嘎查所在地距301国道0. 3公里,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嘎查集体固定资产6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0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740元,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2%。2007年度,牲畜总头数达6458头(只),其中牛1593头,羊4484只,马381匹。牧民生活全部实现定居。全嘎查牧民建有永久性棚舍59座,建设饲料地3075亩,人工草地1. 6万亩,围栏封育草场18万亩,机电井80眼,灌溉面积2000亩。畜牧业机械化初具规模,共计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台,小四轮拖拉机58台,打草机38台(套),捆草机2台。
阿拉坦敖希特嘎查共有牧户99户,人口307人,有党员17名。嘎查总人口中鄂温克族占90%以上,是一个以鄂温克为主体、蒙古、
达斡尔族、汉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牧业嘎查。
通过2006年嘎查“两委”换届,一批素质好,政治觉悟高,有责任心能带领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群众拥护、年富力强的嘎查干部被选进了“两委”班子。“两委”一班人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研究嘎查特点,积极谋求一条致富的路子。几年来,嘎查以创建“五个好”嘎查、“五强嘎查”为工作主线,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精心组织和带领嘎查牧民积极寻求发展的新路子、新措施、新方法,推进了嘎查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采取党员联系致富能手、富裕户的方针,培养优秀青年牧民成长起来;以结成党员“三结合致富链”方式,扶持贫困党员和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嘎查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目前着力培育协会组织,依托地域优势把嘎查奶业协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扩大牧户的经济来源,推动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
阿拉坦敖希特嘎查牧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牧民砖瓦结构房屋拥有率100%。全嘎查共计拥有固定电话40部、移动电话98部,卫星接收器99座,电视机99台,摩托车52辆。嘎查实现了户户通电,生活能源主要以煤、牛粪为主,也经常使用
液化石油气。2006年,嘎查新建集办公、牧民活动、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260平方米,为牧民学用科技提供了方便。嘎查内现有两条过境公路,其中一条为东西方向的301国道,另一条向南通到莫和尔图的乡级水泥公路。嘎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为加强嘎查的精神文明建设,嘎查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增强牧民的身心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兰嘎查位于
鄂温克族自治旗北部,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所在地,距旗所在地
巴彦托海镇16公里。嘎查总面积6.9万亩,其中草牧场面积6.8万亩。嘎查总户数80户,总人口219人,其中
达斡尔族67户,169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83.7%和77.2%。嘎查有小康户8户,科技示范户9户,五星级以上文明户59户。嘎查基础产业是畜牧业,2007年底嘎查牲畜总头数为1785头(只)。嘎查人均纯收入3362元,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
做为达斡尔族相对聚居区,嘎查具有独特的达斡尔文化特色,
达斡尔语为主体语言,保存较完整。群众性文体活动十分发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马、摔跤、夺宝、曲棍球蓬勃发展。嘎查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过去的
伊兰嘎查,由于历史原因,底子薄,贫困人口较多,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1%和68.5%,牧户砖瓦房的比例不足10%,是全乡最贫困的嘎查,2006年还是全旗重点整顿的贫困后进嘎查。面对困境,嘎查党支部一班人,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选拔能人配班子,大力加强素质建设的同时,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改变嘎查贫困面貌的突破口,创新思路,完善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