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通,1930年出生,北京人。15岁随父亲学习家传手艺,制作
中原地区传统
弓箭。2006年5月13日,具有300年历史的制作传统弓箭的“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因病去世。
杨文通,1930年出生,北京人。15岁随父亲学习家传手艺,制作中国传统弓箭。现经营“聚元号”弓箭铺。“聚元号”弓箭铺是清朝末年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里十七家弓箭铺之一,是目前所知北京唯一完整保存传统制作工艺的弓箭铺。“聚元号”弓箭是以
猪皮熬制的胶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
反曲弓,其形制属于
清代满族弓,具有弓梢较大的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在
弓箭制作中断四十年后,于1998年恢复制作,使这一传统工艺传承至今。2003年,作品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展出,2005年作品被
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同年被
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在
新中国成立前,“聚元号”的弓箭已经远销国外。1947年前后,几个英国人买回一批弓箭却无法使用,一气之下把“聚元号”告到天津海事法院。
面对英国人的指控,杨文通耐心地用工具逐一给那批弓上弦,又挨个在法庭上拉弓演示,一下子把原告镇住了。原来是英国人买回去后不会上弦,误以为是弓出了质量问题,闹了个大误会。
杨文通精心挑选牛角,花了40多天的时间制作了一
张弓。七八个月后,厂领导找到他说:“毛主席已经看了你做的弓,非常喜欢,要按价给你付钱。”
1998年,40岁的
杨福喜辞掉了工作,决心和父亲学艺。等他真正拿起这门手艺之后,才相信父亲说的:“咱家聚元号是独门手艺,没什么人会了。”但是四年后,老人被查出患上膀胱癌,经过治疗,身体情况一度好转。2006年3月18日老人突然发病,经诊断是癌细胞扩散至脑部。
杨老先生在晚年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
弓箭制作事业发扬光大,并将手艺传承下去。在杨老先生弥留之际,他不仅挂心着弓箭制作技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还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儿子
杨福喜要把弓箭铺经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