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音乐由四个主要的民族所组成:
英格兰共和国、
苏格兰、
威尔士男子足球代表队与
北爱尔兰,每个民族并都有他们独特的民族音乐。另外,英国音乐也融合了来自
马恩岛、康沃尔、
海峡群岛以及来自
牙买加、
印度、大英国协与世界各地的移民的
传统音乐。代表人物J.邓斯特布尔、W.伯德等。
概述
简介
英国和
爱尔兰,历史上曾有凯尔特、朱特、盎格鲁、撒克逊和诺曼等民族在那里生活,又经不断更迭,血缘混杂,最后定居在此。在
中世纪,这块地方曾三易王朝;有一段时期,
法国北部某些土地曾辖属英国。至于英国与爱尔兰的关系,直到爱尔兰独立后,仍有不少微妙变化。因此,概括英国音乐文化,较为复杂,通常可追溯到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前凯尔特族的吟唱诗人音乐。稍后,则有凯尔特和盎格鲁、
撒克逊人将罗马天主教的格列高利圣咏曲调传入
英国。和
欧洲许多国家同样,在中世纪初,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基础,形成了早期的复调音乐,例如奥加农、吉默尔和福布尔东等音乐样式。1226年里丁教堂僧侣福恩塞特的约翰谱写了朴素纯净的世俗六
声部卡农曲《夏天来临》,是欧洲初期复调音乐文献中最卓越的代表作。
代表人物
J.邓斯特布尔、W.伯德、O.吉本斯(1583~1625)、T.莫利(1557~1602)、J.布尔(约1562~1628)、H.珀塞尔、C.伯尼、J.霍金斯、M.W.
迈克尔·巴尔夫(1808~1870)、V.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1812~1865)、E.埃尔加、G.班托克(1868~1946)、R.沃恩·威廉斯、A.巴克斯(1883~1953)、J.
约翰·艾尔兰(1879~1962)、A.罗斯索恩(1905~1971)、 E.勒琴斯(1906~ )、H.塞尔(1915~ )、P.R.弗里克(1920~ )、L.汉密尔顿(1922~ )等。
影响
除专业音乐活动外,
英国的
民俗音乐对世界也很有影响。
苏格兰和
爱尔兰的
民俗音乐、舞蹈、音乐和军乐都为世界人民所喜爱。英国系统的民歌,很多是用没有或少有
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写成,很有特色。它那淡淡哀愁的情调,给人以深切的感受。英国还有独特的称为“安瑟姆”的宗教赞美歌,有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习俗和
基督教的特色相结合的民间风土音乐,还有许多与基督教节日有关的音乐,特别是称为“凯罗尔”的圣诞颂歌,以及在节日围着
花柱跳舞用的摩里斯舞曲,都很有代表性。
历史
15—17世纪
15世纪,
英国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曲家。J.邓斯特布尔最早在固定歌调写作法上加上丰富的装饰和单纯的伴奏。他应用古
凯尔特人的五声音阶写作,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并具有通俗性的特点。他是早期
荷兰乐派(今称
勃艮第乐派)最有贡献的作曲家,曾培养了G.班舒瓦、G.
纪尧姆·迪费等知名学生。
16—17世纪
伊丽莎白王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势强盛,并超越荷兰、
葡萄牙等贸易先进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国。在这个时期,文艺也有很大的发展。
英国的
琉特和维吉纳音乐,随着诗艺的勃兴也盛极一时。特别是维吉纳音乐,纤细雅致,富有技巧性,对后来器乐曲如
变奏曲、托卡塔等体裁的发展,很有影响。当时出版的维吉纳曲集,如《菲茨威廉维吉纳曲集》、《内维尔夫人的琴书》、《威尔·福斯特维吉纳曲集》,还有知名的《少女曲集》等都得到广泛传播。W.伯德、O.吉本斯(1583~1625)的创作,尤为著名。伊丽莎白王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情歌,常用
鲁特琴伴奏,重要作曲家有T.莫利(1557~1602)、J.布尔(约1562~1628)等,他们还写了大量的牧歌、
经文歌、赞美歌、器乐曲和
管风琴音乐。最负盛名的作曲家是H.珀塞尔,他吸取了威尼斯
歌剧的经验,写成富有
英国特色的歌剧,是英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狄多与埃涅阿斯》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写了《亚瑟王》等戏剧音乐。可惜他过早夭折,未留下更多的创作。
18—19世纪
英国自珀塞尔逝世后,
音乐创作一落千丈。18世纪上半叶德国的G.F.
格奥尔格·亨德尔,被安娜女皇聘请到英国,他为英国人民写了许多歌剧和
清唱剧。例如《
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扫罗》、《犹大·马加比》、《弥赛亚》等。这些清唱剧大都取材圣经故事。由于他能把反外族统治和暴政压迫的内容,同
英国牧歌、赞美歌的合唱传统以及意大利歌剧的动人曲调融合在一起,写成富有个性的英雄史诗性音乐,而深受英国人民的欢迎。在这同一时期,诗人J.盖伊(1685~1732)和作曲家 J.C.佩普施以通俗歌曲、
民俗音乐以及
格奥尔格·亨德尔等人带有程式化的
意大利风格的歌剧曲调,加上滑稽幽默的对白,写成《乞丐歌剧》,对英国上层社会和意大利陈规旧套的
正歌剧,作了极大的鞭挞和讽刺。《乞丐歌剧》非常受群众欢迎,仅在初演的音乐季就演出了62场,为
英国民谣歌剧开辟了道路。英国音乐生活受
德国、意大利等国影响很大,J.
弗朗茨·海顿、C.M.von韦伯、F.
费利克斯·巴托尔迪都曾先后访问英国。海顿为伦敦写的12部交响曲、韦伯的
歌剧《奥伯龙》、
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的
清唱剧《以利亚》,都是在英国首演的。虽然在珀塞尔之后,英国
音乐创作较为贫乏,但它的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和普及工作却有很大发展。教堂的管风琴音乐一向是英国人民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风琴演奏家很多,常在贵族官邸中演奏,他们都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英国人民还喜爱合唱,当时皇家小教堂的唱诗班,相当于一个颇具规模的合唱团。
伊丽莎白王朝时期,许多著名音乐家的成长都与此有关。至今,不少
英国家庭还有把家族人员送入教堂唱诗班参加合唱的习惯。英国是最早制定音乐博士学位的国家。这种学位始于1463年
剑桥大学,要经过作曲或音乐知识严格的考核才能授予。除大学外,
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也对教会音乐有卓越贡献的音乐家授予音乐博士的称号。1822年,英国建立了著名的皇家音乐专科学院,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献身于音乐教育工作。
英国的音乐文化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期,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例如A.
阿瑟·布利斯、C.兰伯特(1905~1951)、E.鲁布拉(1901~ )、W.沃尔顿、A.罗斯索恩(1905~1971)、 M.
迈克尔·蒂皮特(1905~? )和B.布里顿等。布利斯走过各种不同的创作道路,从早期的《色彩交响曲》那样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经过对各种风格的探索,最后转向象康塔塔《福音》那样充满
中世纪情趣的音乐。他被英国皇室授名为“女王的音乐大师”。鲁布拉写了许多
器乐和合唱音乐,特别是8部交响曲。
兰伯特写了不少舞剧音乐和优秀的评论,其中所著《!音乐》(1934)一书最为知名。沃尔顿早期风格追随A.
阿诺尔德·勋伯格和B.
贝拉·巴托克,常使用
爵士乐节奏,晚年还使用十二音技法,新浪漫主义在他创作风格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
组曲《门面》和
清唱剧《伯沙撒王的宴会》都很有名,特别是后者,继承了
格奥尔格·亨德尔以来
英国合唱音乐的传统,应用了较新的手法和大量不协和和音,很吸引人。罗斯索恩深受P.
保罗·欣德米特的影响,他所写的交响曲和弦乐
协奏曲,获得了世界声誉。
在这个英国的新文艺复兴期,最能作为代表的作曲家是
迈克尔·蒂皮特和
本杰明·布里顿。蒂皮特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把新浪漫主义和英国古老牧歌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1944年所写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是一部反法西斯的充满人道主义的作品。它不仅揭露和控诉了
法西斯主义的罪恶,还描写了由于人类的盲目性而带来的残忍和愚昧。曲中应用了许多黑人灵歌,非常感人。他著名的《第三交响曲》是为
女高音和乐队写成的。布里顿被认为是
英国自珀塞尔以来最伟大的“音乐上的希望和现实”,是使英国在国际乐坛重放光芒??兰姆斯》。该剧通过一个渔民的悲剧,表现个人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是一部被誉为挽回了英国乐坛声誉的作品。他的创作范围极广,仅就
歌剧而言,就有
正歌剧、室内歌剧和儿童歌剧等。他写了许多既有普及作用又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管弦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他曾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写了不少有关反战题材的作品,他和
迈克尔·蒂皮特同样,都是富有正义感和
人道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语言,广泛吸收I.F.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保罗·欣德米特、A.贝格、П.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和G.
贾科莫·普契尼等人的精华,并和
英国的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上述许多作曲家继续活跃于英国乐坛外,还涌现许多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其中有不少人深受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和
贝拉·巴托克的影响。在6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文学、剧坛“
愤怒的青年”的
勃起,许多青年作曲家走上比十二音音乐更彻底地背离传统的道路。他们探索和研究各种新的创作方法,建立各种体系,并且以此作为向英国旧传统的“重绅主义”的挑衅,其中有仿效O.梅西昂和使用
爵士乐手法的M.威廉森(1931~ ),应用爵士手法的R.R.
理查德·贝内特(1936~ )以及在
电子音乐、
偶然音乐等方面作了许多探索的C.卡迪尤(1936~ )等。
在
乐理方面,早在1776年,C.伯尼和J.霍金斯在同一时期写了世界最早的《音乐通史》。曾任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的G.格罗夫于1873年开始从事《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准备工作,从1879~1949陆续出版了4版(其后多次增订),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音乐辞书。值得一提的还有E.
普劳特,他为音乐基本教育写作了从音乐欣赏、
和声学直到配器法和
赋格,涉及到作曲法所有领域的教程,形成一个音乐作曲教学的完整体系,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另一位音乐理论家C.格雷(1895~1951)则写了许多卓有见解的评论,其中对
英国现状的批判性的论述,尤为精辟,他的不少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英国自珀塞尔以来的200年间,虽然没有出现过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但在本国范围内还是有不少受群众喜爱的作曲家,如19世纪中叶
爱尔兰的M.W.
迈克尔·巴尔夫(1808~1870)和V.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1812~1865),都写了一些曲调优美、风格清新的
歌剧。前者以《波希米亚少女》、后者以《玛丽塔娜》而知名。稍后则有A.沙利文与剧作家W.S.吉尔伯特(1836~1911)写了许多
英国风格的
喜歌剧,这是继承
民俗音乐歌剧传统写成的略近于
轻歌剧的歌剧。其中象《日本天皇》、《皮纳福号军舰》和《彭赞斯的海盗》脍炙人口,至今仍常在英语系国家上演。
20世纪
19和20世纪之交,可以说是英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转折点。E.埃尔加是这个转折的先行者。他有高度的创作技巧和非常巧妙的配器手法,以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和雄伟壮丽而带有神秘感的
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最为著名。稍后的F.迪利厄斯与其说是英国传统,毋宁说更多受
印象派影响。他写了不少纤细柔美的音乐和
协奏曲。在有些作品中,他把乐器和人声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动人。G.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曾沉醉于印度哲学,他同样具有高度的管弦乐创作技巧,交响
组曲《行星》在今天得到重新的评价。在
爱德华·埃尔加等人的同一时期,P.沃洛克(1894~1930)写了不少精致的
英国风格的歌曲。G.
格兰维尔·班托克(1868~1946)则收集、改编了许多英国和各地方民族的
民歌,并写了不少取材东方和具有东方特色的音乐。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
现代主义音乐不断涌入英国,不少作曲家竞相模仿。但是大多数创作由于缺乏民族特色和独创精神,未能在世界乐坛博得广泛声誉。另一方面,有些作曲家则继续发扬英国传统并吸收了某些现代的创作手法,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有R.
拉尔夫·威廉斯、A.
巴克斯(1883~1953)和J.艾尔兰(1879~1962)等人。沃恩·威廉斯是继
爱德华·埃尔加以后
英国最有贡献的作曲家之一,曾受印象主义影响,但他非常重视
民俗音乐,是英国民歌协会的成员。他曾深入研究英国的民间音乐,特别是诺福克地方
民歌,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作品里。他还深入研究英国音乐史,吸收本民族的创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代表作有《
伦敦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 9部交响曲。他所写的《民族音乐论》在世界有深远影响。巴克斯和
约翰·艾尔兰都继承
浪漫主义的传统风格。巴克斯喜爱取材于
爱尔兰诗歌,使用爱尔兰地方音调,他的7部交响曲为
英国乐坛加了光辉。艾尔兰则以精致的
器乐小曲和抒情独唱曲等作出了贡献。
英国音乐至今仍一直非常受欢迎。从1960年代一群音乐家开始推广
摇滚以后,英国创造出非常多知名的新音乐领域,像是
重金属、
民俗音乐、鼓打
贝斯、
车库摇滚、迷幻
浩室音乐、庞克、尘垢、金属、
英伦摇滚、新浪潮、辗蕊、血腥辗蕊,以及英格兰、
苏格兰、威尔士、
北爱尔兰经历革新后的当地民谣。
英国并出了许多对全球极富影响力的歌手及乐团,像是
披头士乐队、比吉斯合唱团、
the Clash、铁娘子乐团、
犹太祭司乐团、
平克·弗洛伊德、
性手枪、
The Who、
深紫乐队、
滚石乐队、酷玩乐团、
皇后乐队、
创世纪乐团、超级流浪汉合唱团、爱默生,雷克与帕玛(Emerson, Lake \u0026 Palmer)、艾瑞克·克莱普顿、
洛·史都华、罗克希音乐乐团、Foghat、奇想乐团(The Kinks)、Rockpile、
超凡乐团(The Prodigy)、
艾尔顿·约翰、
绿洲乐队、布勒乐团、
齐柏林飞船、坏公司合唱团(Bad Company)、电台司令、
幻觉皮衣合唱团(The
迷幻音乐 Furs)、流行尖端乐团(Depeche Mode)、
THECURE、
黑色安息日、史密斯乐团、
Billy Idol、
大卫·鲍伊、险峻海峡合唱团(Dire Straits)、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异教乐团(The Cult)、Yes、警察合唱团、
The Libertines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