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病毒,简称CPV)属于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该病毒的多角体通常呈现
四边形或
六边形形态,尺寸在0.5至10微米之间波动。病毒颗粒呈球状
正二十面体,含有
蛋白质包涵体,并在宿主
细胞质内复制。其
基因组由分段双链RNA组成,分子量介于0.3至2.7×10
约翰·道尔顿之间。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形状多样,包括四边形和六边形等,大小在0.5至10微米范围内变化。病毒粒子呈现出球状正二十面体的外形,内部包含有蛋白质包涵体。这些病毒在宿主细胞质中进行自我复制。其遗传物质是由分段的双链RNA构成,分子量在0.3至2.7×10道尔顿之间浮动。
在中国,对于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始于
春蚕病害的研究。目前已经从30种不同的昆虫中发现了此类病毒,其中包括
马尾松毛虫CPV、
茶黄毒蛾CPV、
棉铃虫CPV以及
文山松毛虫CPV等多种类型。
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昆虫死亡过程相对较慢,通常需要3至18天甚至更长时间。在此期间,病毒会随着病虫的排泄物传播给其他健康的个体。受病毒感染的
美国白灯蛾繁殖能力显著降低,并且病毒可以通过卵传递给后代,导致害虫群体中出现病毒性传染病,进而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来防治害虫。
山东省使用
赤松毛虫CPV大规模防控赤松毛虫,
广东省和
云南省则分别利用
马尾松毛虫CPV和
文山松毛虫CPV来控制松毛虫的危害。
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直接感染宿主昆虫以增殖病毒。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在害虫爆发时,将病毒喷洒在植物上,随后收集死亡的害虫。林间围栏增殖法是中国生产松毛虫CPV的一种常见方法,但由于受到场地、季节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生产的
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生产和推广受到了一定限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
彭辉银研究员及其团队研发出一种名为"生物导弹"的技术,成功应用于
松毛虫属的防治。这项技术利用了卵寄生
赤眼蜂的行为特性和昆虫病毒流行病学规律,通过卵
寄生蜂将经过高科技处理的高毒力病毒制剂传递到目标害虫卵的表面,使得孵化出来的
美国白灯蛾感染并死亡,从而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这种被称为"生物
导弹"的新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的大规模暴发,还能保护害虫的天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牲畜都是安全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