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辉银
彭辉银
彭辉银,获得9项科技成果获奖;1995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基本介绍
获得9项科技成果获奖;1995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第二届欧洲共同体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特别金奖;2002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研究论文58篇,合作专著3部。获得4项国家专利。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生物防治研究室副主任,湖北省灾害协会学术委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和《中国病毒学》编委。1991年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1995~1996年获院长基金赴加拿大(FPMI)从事病毒分子生态学研究;1998~1999年赴荷兰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将科技优势化作产业优势——咸宁市科技副市长彭辉银组织建成生物导弹基地
2003年6月,受中国科学院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派遣,彭辉银研究员前往湖北省咸宁市任科技副市长。在咸宁期间,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增强咸宁科技意识和提高咸宁科技水平为目的,结合咸宁实际,兢兢业业,深入基层,一心一意为咸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抓交流,密切院市合作
彭辉银一到咸宁,就迅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通过调查,全面了解了咸宁的科技现状。他认为咸宁紧邻武汉,具有地域上的区位优势,可有效地利用中科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优势,使咸宁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形成后发优势。为此,他把促进咸宁市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科技合作作为到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来抓。经过与咸宁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领导的多次协商,终于促成了咸宁市和中科院武汉分院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和多层次的信息交流。目前已转化科技成果1项,正在落实中有4项。在培养人才方面,中科院武汉分院已接收咸宁市委派的1人,对其进行培养,交流期为一年。
二、抓基地,推进成果转化
彭辉银到咸宁市后,即思考将重大科研成果(彭辉银研究员带领学科组的全体人员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研究出的“生物导弹防治害虫”新技术)落户咸宁市温泉开发区工业园区。目前,“生物导弹生产基地”的建设,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并首次在咸宁市进行了2万多亩防治松毛虫属的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已扩展到四川省云南省河南省广东省和湖北等省进行示范。
“生物导弹”落户咸宁,就要为咸宁造福。咸宁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3%,但灾害性虫害频繁发生,每年采取传统方法治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04年5月,他关于使用“生物导弹”防治松毛虫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实施“生物导弹”技术防治马尾松毛虫15000亩,防治杨扇舟蛾6000亩,还在蔬菜、水稻和茶叶等害虫防治上做了预备试验。
2004年8月,湖北省应用“生物导弹”防治害虫经验交流座谈会在咸宁市召开,会议在充分肯定咸宁市防治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生物导弹”防治害虫新技术的应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开发有限的生物资源,推动以生物防治为主体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三、抓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咸宁是欠发达地区,作为主管科技的副市长,彭辉银研究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引进能促使咸宁经济腾飞的科技项目上。2003年,咸宁市科技项目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市科技局争取省级项目立项29项,争取无偿经费较往年同期增长140%,完成了咸宁市市“国家级项目有大突破,省级项目有大增长”的目标,2004年,立项36项,为咸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抓普及,增强科技意识
咸宁“天蓝、地净、山绿、水清”,也是咸宁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彭辉银研究员结合咸宁市提出的“把咸宁市建设成为武汉后花园”的发展规划,他提出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咸宁人民尤其是农民科学种田的认识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
2004年3月,他组织和带领咸宁市科技局、环保局、科协、农业局等部门,联合在咸安区举办了送科技环保下乡宣传活动。阐述了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得到与会干部和专业种植户的好评。
从科学家到市长,彭辉银研究员把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科研管理的民主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力地推动了咸宁市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针对咸宁市大力招商引资的热潮,他反复提醒大家,咸宁的经济腾飞要靠科学,靠政策,靠人才,靠项目,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对环境不利、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所历所为充分展示了科学家市长的风采。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